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仁宗皇帝挽诗十首 文同 〔宋代〕
史祝周坛日,人忧杞国时。 饮池无善效,頮水有遗辞。 仙伏朝三后,蕃仪集四夷。 从今河与洛,长泻凤台悲。
白话文翻译:
史官在周坛祈祷的日子,人们忧虑着杞国的未来。 即使饮用池水也没有好的效果,洗水时还留下了遗言。 仙人朝拜三位后妃,蕃国的礼仪聚集了四方夷族。 从今以后,黄河与洛水,将长久地倾泻着凤台的悲伤。
注释:
- 史祝:史官的祈祷。
- 周坛:周朝的祭坛。
- 杞国:古代国名,此处可能指国家或政权的忧虑。
- 饮池:比喻无益的行为。
- 頮水:洗水,此处指遗言。
- 仙伏:仙人朝拜。
- 三后:三位后妃。
- 蕃仪:蕃国的礼仪。
- 四夷:四方夷族。
- 河与洛:黄河与洛水,象征国家。
- 凤台:指宫廷或重要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为纪念仁宗皇帝而作的挽诗。仁宗皇帝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但晚年也面临一些内忧外患。文同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哀思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史官祈祷、国家忧虑、无益行为、遗言留下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仁宗皇帝逝世的深切哀悼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中“史祝周坛日,人忧杞国时”一句,既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也暗示了对未来的不安。“饮池无善效,頮水有遗辞”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和忧虑的情感。最后两句“从今河与洛,长泻凤台悲”,以黄河与洛水的长久流淌,象征国家的不朽和悲伤的永恒,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深重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史祝周坛日,人忧杞国时”:史官在周坛祈祷的日子,人们忧虑着杞国的未来。这里通过史官的祈祷和杞国的忧虑,表达了作者对仁宗皇帝逝世的哀悼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 “饮池无善效,頮水有遗辞”:即使饮用池水也没有好的效果,洗水时还留下了遗言。这里通过无益的行为和遗言的留下,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无奈和忧虑。
- “仙伏朝三后,蕃仪集四夷”:仙人朝拜三位后妃,蕃国的礼仪聚集了四方夷族。这里通过仙人的朝拜和蕃国的礼仪,展现了国家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 “从今河与洛,长泻凤台悲”:从今以后,黄河与洛水,将长久地倾泻着凤台的悲伤。这里通过黄河与洛水的长久流淌,象征国家的不朽和悲伤的永恒,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深重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饮池无善效”中的“饮池”比喻无益的行为。
- 象征:“河与洛”象征国家,“凤台”象征宫廷或重要场所。
- 对仗:“史祝周坛日,人忧杞国时”中的“史祝”与“人忧”,“周坛日”与“杞国时”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仁宗皇帝的哀悼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通过史官的祈祷、无益的行为、遗言的留下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仁宗皇帝逝世的深切哀悼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 史祝:史官的祈祷,象征对过去的怀念。
- 杞国:古代国名,象征对未来的不安。
- 饮池:无益的行为,象征无奈和忧虑。
- 頮水:遗言的留下,象征无奈和忧虑。
- 仙伏:仙人朝拜,象征国家的繁荣。
- 蕃仪:蕃国的礼仪,象征文化的交流。
- 河与洛:黄河与洛水,象征国家的不朽。
- 凤台:宫廷或重要场所,象征悲伤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史祝周坛日”中的“史祝”指的是什么? A. 史官的祈祷 B. 史官的记录 C. 史官的祭祀 D. 史官的书写 答案:A
-
诗中“饮池无善效”中的“饮池”比喻什么? A. 有益的行为 B. 无益的行为 C. 有益的思考 D. 无益的思考 答案:B
-
诗中“从今河与洛,长泻凤台悲”中的“河与洛”象征什么? A. 国家的不朽 B. 国家的衰败 C. 国家的繁荣 D. 国家的变迁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
- 杜甫的《春望》: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文同的《仁宗皇帝挽诗十首》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首作品都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但文同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 文同的《仁宗皇帝挽诗十首》与杜甫的《春望》:两首作品都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但文同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哀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文同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