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翥的《送别》
老去情怀怕别离,
年来不作送行诗。
人前举似终难信,
问着垂杨便可知。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年纪渐长,心中对离别的感情变得愈发敏感,近些年来我几乎没有写过送别的诗。即使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坚强,内心却始终难以信服。若想了解我的心情,只需问问那垂下的杨柳便能明白。
注释:
字词注释:
- 老去:年纪渐长,通常指身体和精神的衰老。
- 情怀:情感和情绪。
- 怕:害怕,惧怕。
- 送行诗:专门为送别他人而作的诗。
- 人前:在别人面前。
- 举似:表现得像。
- 难信:难以相信。
- 垂杨:垂下来的杨柳,常用作离别时的象征。
典故解析:
“垂杨”在古诗中常常象征送别,杨柳依依,令人联想到离别时的情感,具有浓厚的乡愁和惆怅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字逸之,号无影,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擅长诗歌与词作。他的作品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尤其在描写离别、思乡等主题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 《送别》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年岁渐长之际,对离别与人生的深刻思考。随着时间的流逝,离别的情感愈发浓厚,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绪。
诗歌鉴赏:
《送别》不仅是一首关于离别的诗,更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提到“老去情怀怕别离”,这句话表明了诗人对离别的敏感,随着岁月的推移,离别带来的情感愈加沉重。接着,诗人提到自己多年未作送行诗,这不仅是对自身创作状态的反思,也暗示了生活的忙碌与无奈。在面对朋友离去时,诗人虽然试图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坚强,但内心的脆弱却是难以掩饰的。而最后一句“问着垂杨便可知”,则将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杨柳作为离别的象征,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哀愁与无奈。整体来看,诗作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令人感受到离别的无奈与对过去的留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去情怀怕别离: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对离别的感情愈加敏感,离别带来的痛苦与心灵的失落感愈发明显。
- 年来不作送行诗:多年未写送别之作,暗示着诗人对离别的回避与无奈。
- 人前举似终难信:在他人面前展现出的坚强,内心却难以自信,反映出一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 问着垂杨便可知:向自然中的杨柳寻求慰藉,表明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与不安,暗示着离别的忧伤。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情感寄托在“垂杨”上,使得自然景物有了人的情感,使离别的痛苦更加生动。
- 对仗:前后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美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别”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对老去与离别的感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情感深厚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离别: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告别。
- 杨柳: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垂杨”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离别
c) 思念 -
“老去情怀怕别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和惆怅
c) 忙碌 -
诗人多年未作送行诗的原因是什么? a) 忙于生活
b) 对离别的敏感
c) 不喜欢写诗
答案:
- b) 离别
- b) 无奈和惆怅
- b) 对离别的敏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赠汪伦》
诗词对比:
- 高翥的《送别》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均涉及离别的主题,但高翥的诗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情感表达,而王维则更强调友谊和对未来的祝愿。两者在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的离别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高翥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