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扬州》

时间: 2025-01-08 01:03:04

既投古庙觅藜羹,三五樵夫不识名。

僮子似知予梦恶,生柴烧火到天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既投古庙觅藜羹,
三五樵夫不识名。
僮子似知予梦恶,
生柴烧火到天明。

白话文翻译:

我来到古庙中寻找那藜羹,
三五个樵夫对这里毫无所知。
那小孩似乎知道我的梦境不佳,
生柴堆燃烧着火光直到天亮。

注释:

  • :已经、已。
  • :投身、来到。
  • 古庙:古老的庙宇。
  • 藜羹:用藜麦做的羹,指一种简单的食物。
  • 樵夫:砍柴的人。
  • 僮子:指小孩或仆人。
  • 似知:似乎知道。
  • 梦恶:梦境不好,常用来形容心情不佳。
  • 生柴:新砍的柴火。
  • 烧火:生火取暖或做饭。
  • 天明:天亮,指白天来临。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别著名的典故,但“古庙”常常被用来象征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藜羹则是简朴生活的象征,反映出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对平凡事物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子华,号山谷,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以忠义著称,曾在抗元斗争中积极参与,最终为国捐躯。其诗风豪放,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文天祥被俘后,生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内心充满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

诗歌鉴赏:

《至扬州》通过描绘诗人在古庙中寻求简朴食物的场景,展现了他在艰难境地中的孤独和无奈。诗的前两句写了他在古庙中寻觅藜羹的情景,搭配樵夫们的无知,暗示了他对世事的感慨。后两句则通过小孩的反应,传达出一种梦境不佳的隐喻,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在简单的生活描写中,渗透着深刻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解析:

  • 既投古庙觅藜羹:诗人已来到古庙,寻找简单的食物,体现了他对物质的渴求和对过去的追忆。
  • 三五樵夫不识名:樵夫们对古庙的无知,象征了人们对历史的遗忘和现实的冷漠。
  • 僮子似知予梦恶:小孩似乎明白诗人的心情,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 生柴烧火到天明:生火取暖至天亮,象征着希望和生存的斗志,尽管环境艰苦,诗人仍然在坚持。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隐喻:通过“藜羹”与“樵夫”隐喻社会的冷漠与无知。
  • 拟人:小孩的反应仿佛能理解诗人的梦境,增加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人在逆境中的孤独感,以及对理想和现实之间落差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平凡生活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生存的坚持和对故国的思念。

意象分析:

  • 古庙:历史的象征,承载着过去的荣耀与沧桑。
  • 藜羹:简单的食物,代表诗人对朴素生活的向往。
  • 樵夫:象征对历史的无知与社会的冷漠。
  • 生柴:生存的希望,尽管环境艰难,但仍有继续生活的勇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藜羹”指的是什么?

    • A. 豪华的宴席
    • B. 简单的食物
    • C. 传统的药汤
  2. “三五樵夫”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知识渊博的人
    • B. 对历史无知的人
    • C. 富裕的人
  3.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消极
    • B. 坚韧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国家动荡中的个人感情,但文天祥的诗更注重个人在艰难处境中的生存与坚持,情感上更加悲壮。

参考资料:

  • 文天祥《文山诗集》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