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浔阳客感》
时间: 2025-01-06 14:30: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亭怨慢·浔阳客感
作者: 叶恭绰 〔清代〕
蓦迢递客程惊晚。
暮色征衣,锁窗寒浅。
不分怀人,孤镫照梦夜频剪。
新愁似水,浑不共罗衾展。
寂寞倚层楼,望烟里片帆初转。
望远。听秋声浩渺,顿触琵琶凄怨。
江亭何许,甚高咏而今重遣。
慢增叹黄芦苦竹,早换了绿杨丝软。
剩茸帽清游,犹写绾红吟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的是夜晚独自赶路的情景。夕阳西下,旅途渐显疲惫,窗外的寒气透入,心中思念之情愈发浓烈。孤灯下,梦中的人似乎总是被无情地剪断。新愁如同流水般淌过,无法与床上的被褥相伴。独自倚在高楼上,远望烟雾中的帆船缓缓移动。向远方眺望,听着秋风的声音,心中不禁想起琵琶的凄凉旋律。江边的亭子在何处呢?高声吟唱的情景如今又重现。叹息着黄芦和苦竹,早已换成了柔软的绿杨丝。剩下的只是那顶茸帽,悠然自得地游玩,依然写着红色的吟诗卷轴。
注释:
- 蓦:突然、猛然。
- 迢递:形容路途遥远。
- 征衣:旅行的衣服。
- 锁窗寒浅:窗外的寒气锁住,夜色渐深。
- 孤镫:孤独的灯火。
- 罗衾:轻薄的被褥。
- 烟里片帆:在烟雾中隐约可见的帆船。
- 琵琶:一种传统乐器,常与悲伤的情感相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恭绰,字山樵,号云山,清代诗人,擅长词作。他的作品常以清新婉约著称,情感细腻,深得士人雅士的喜爱。
创作背景:
《长亭怨慢·浔阳客感》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常常感受到离愁别绪,特别是在秋冬之际,思乡情愫更为浓烈。此词是作者在旅途中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对亲人的怀念和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念。开篇即以“蓦迢递客程惊晚”引入,表现出旅途的匆忙和时间的流逝。随着夜色的加深,诗人的内心愁苦愈发明显,尤其是“新愁似水,浑不共罗衾展”一句,形象地表达了思念之情如流水般无处不在,却又孤独无依。诗人在高楼上眺望远方的孤帆,触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听见秋声的浩渺,勾起了他对往昔的回忆。
整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深沉的愁苦与孤独。用黄芦苦竹与绿杨丝的对比,象征着时间的变迁与人事的变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最后的“剩茸帽清游,犹写绾红吟卷”更是将诗人的闲适与内心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蓦迢递客程惊晚:旅途遥远,晚景匆匆而至。
- 暮色征衣,锁窗寒浅:夜幕降临,寒意渐浓,窗外寒气逼人。
- 不分怀人,孤镫照梦夜频剪:孤灯下,思念之人难以相见,梦中也时常被打断。
- 新愁似水,浑不共罗衾展:新愁如水流淌,无法与床上的被褥相依。
- 寂寞倚层楼,望烟里片帆初转:独自倚在高楼上,望着烟雾中的帆船缓缓移动。
- 望远。听秋声浩渺,顿触琵琶凄怨:向远方眺望,倾听秋风的声音,感受到琵琶的凄凉。
- 江亭何许,甚高咏而今重遣:江边的亭子在哪里?高声吟唱的情景如今又重现。
- 慢增叹黄芦苦竹,早换了绿杨丝软:叹息着黄芦和苦竹,早已换成了柔软的绿杨丝。
- 剩茸帽清游,犹写绾红吟卷:剩下的只是那顶茸帽,悠然自得地游玩,依然写着红色的吟诗卷轴。
修辞手法:
- 比喻:新愁似水,通过比喻表达思念的深切。
- 对仗:如“黄芦苦竹,绿杨丝软”,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拟人:孤镫照梦,赋予物体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的主题围绕着孤独与思念,诗人通过对旅途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镫:象征孤独与思念。
- 烟里片帆:暗示远方的希望与迷茫。
- 琵琶:代表悲伤与哀怨的情感。
- 黄芦苦竹:象征生活的艰辛和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叶恭绰
D. 白居易 -
“新愁似水”中的“水”主要象征什么?
A. 时间
B. 思念
C. 旅行
D. 生活 -
诗中描写的“孤镫”象征着什么?
A. 热闹
B. 孤独
C. 快乐
D. 友谊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雨霖铃·寒蝉凄切》:同样表现了孤独与思念,情感深邃,意象丰富。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通过清新自然的景象表达对逝去时光的回忆,情感柔和而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选集》
- 《古典诗词解析》
- 《词的艺术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