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口道中》

时间: 2025-01-14 20:53:00

晨出上东门,迤逦来峡口。

两山夹人高,到此如戟手。

一关当其中,密树光冥黝。

所以吴朱桓,伏师歼魏丑。

地利无古今,有险在能守。

明末盗如毛,垂橐肆流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晨出上东门,迤逦来峡口。
两山夹人高,到此如戟手。
一关当其中,密树光冥黝。
所以吴朱桓,伏师歼魏丑。
地利无古今,有险在能守。
明末盗如毛,垂橐肆流走。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从东门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了峡口。
两座高山夹着我,仿佛把我捏在手中。
这里有一道关卡,周围密密的树木,阳光透过树叶显得阴暗。
因此吴国的朱桓才能够在这里伏击敌军,消灭魏国的丑恶势力。
地理条件没有古今之分,能够守住的险要之地才是关键。
明末时期,盗贼如同毛发般多,抢劫横行无忌。

注释:

  • :早晨。
  • 迤逦:蜿蜒曲折的样子。
  • 戟手:形象地比喻山势如戟,夹在中间。
  • 伏师:埋伏的军队。
  • 歼魏丑:消灭魏国的丑恶势力,这里指的是敌人。
  • 地利:地理优势。
  • 无古今:没有古代和现代之分。
  • 明末:明朝末年,指历史时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潜,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为描写自然山水及历史事件,风格典雅,常用典故,表达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背景为当时的社会动荡与战乱,诗中通过描写峡口的险要地形,暗喻了地理位置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并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

诗歌鉴赏:

《峡口道中》是一首充满了山水意象和历史感的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峡口的壮美与险峻,体现了诗人对地理环境的敏感和思考。开篇“晨出上东门,迤逦来峡口”带给读者一种清晨出行的清新感,引入了全诗的背景。紧接着的“两山夹人高,到此如戟手”则通过形象的比喻,传达出峡口的险要与威严。诗人不仅描绘自然,还借此反映历史,通过提及吴国的朱桓,表明了地理位置与军事战略的紧密关系。

后半部分提到“明末盗如毛”,则是对当时社会动荡局面的直观反映,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整首诗以地理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历史与现实,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晨出上东门:清晨时分,从东门出发,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2. 迤逦来峡口:沿着蜿蜒曲折的路来到峡口,表现出旅途的艰辛与美景。
  3. 两山夹人高:两山高耸,像是在夹住旅人,突出峡口的险峻。
  4. 到此如戟手:山势如戟,形象生动,传达出一种紧张的气氛。
  5. 一关当其中:这里有一道关口,暗示着军事上的重要防御。
  6. 密树光冥黝:周围树木茂密,阳光照射下形成阴暗的环境,增加神秘感。
  7. 所以吴朱桓:提到历史人物朱桓,暗示地理条件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8. 伏师歼魏丑:提到朱桓的军事成就,彰显地势之利。
  9. 地利无古今:说明地理条件的永恒性。
  10. 有险在能守:强调能够防守的险要之地才是关键。
  11. 明末盗如毛:指明末社会动荡,盗贼横行,反映诗人对现实的关切。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到此如戟手”,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韵律感。
  • 象征:峡口象征着国家安全与战略地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峡口的险要地形,探讨了地理条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和对历史的反思。

意象分析:

  • 峡口:象征着险要的地势和战略要地。
  • 两山:象征着自然的威严与险峻。
  • 关卡:暗示着防御与军事的力量。
  • 密树:代表着环境的阴暗与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 朱元璋
    B. 朱桓
    C. 诸葛亮
    答案:B

  2. 诗人对峡口的描述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答案:A

  3. 诗中所提到的“明末盗如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A. 经济繁荣
    B. 社会动荡
    C. 和平安宁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通过自然景观反映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但更侧重于抒发个人的忧愁与感慨。
  • 《泊船瓜洲》:以自然景色入手,但更多突出离别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相关历史文献和诗歌注释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