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讽》

时间: 2025-01-19 14:45:24

鹿鸣筵上强称贤,一送离家十四年。

同隐海山烧药伴,不求丹桂却登仙。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自讽

作者: 张蠙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鹿鸣筵上强称贤,一送离家十四年。同隐海山烧药伴,不求丹桂却登仙。

白话文翻译:

在鹿鸣的宴会上,我强作高人自荐,离家已经十四年。与友人同隐于海山,煮药为伴,不求求得丹桂,只想踏上仙途。

注释:

  • 鹿鸣筵:指一种宴席,鹿鸣象征和谐与雅致的聚会。
  • 称贤:自我推崇为贤人。
  • 一送离家十四年:暗示诗人长时间未归,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
  • 隐海山:隐居在海山之间,表示淡泊名利的生活。
  • 烧药伴:指与友人一起煮药,体现隐士的生活。
  • 丹桂:指桂树,象征功名和地位,诗人不追求这些,而是向往超脱。

典故解析:

  • 鹿鸣:出自《诗经》,象征和谐的社交环境。
  • 丹桂:常用来比喻名利或成就,诗人此处表达淡泊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蠙,唐代诗人,性情洒脱,作品多反映隐士生活和对名利的漠视。 创作背景:在社会动荡、浮华的环境中,诗人选择隐居,表达人生的感慨与对名利的拒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鹿鸣筵”为起点,展现了诗人面对宴会的自我调侃与内心的孤独感。诗人虽在社交场合中自称贤人,但心知自己已远离故土十四年,内心的失落和对家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第二联“同隐海山烧药伴”则将诗人的隐居生活描绘得细致入微,烧药的场景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态。最后一句“不求丹桂却登仙”,更是对名利的无所谓态度,显示出对仙道的向往和对现实的超脱。整首诗在言辞间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我的反省,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鹿鸣筵上强称贤”:在宴席上自我标榜,表现出对外界评价的无奈。
    2. “一送离家十四年”:时间的流逝加重了对故乡的思念。
    3. “同隐海山烧药伴”: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得。
    4. “不求丹桂却登仙”:对名利的拒绝,转向追求精神的自由。
  •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韵律感。
    • 比喻:将人生隐喻为仙途,表现对理想的追求。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名利的超脱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唐代文人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鹿鸣:象征和谐社交,暗含对名利的讽刺。
  • 海山:隐喻宁静的隐居生活。
  • 丹桂:象征世俗的名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自称“贤”是在什么场合?
    A. 鹿鸣筵
    B. 家乡
    C. 书房
    D. 市集

  2. 诗人离家多少年?
    A. 十年
    B. 十二年
    C. 十四年
    D. 十六年

  3. 诗人隐居的伴侣是什么?
    A. 诗书
    B. 烧药
    C. 酒
    D. 朋友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隐逸生活,蕴含哲理。
  • 李白《将进酒》:表达对人生的豪情与对名利的态度。

诗词对比

  • 张蠙《自讽》与王维《鹿柴》:
    • 张蠙更强调对名利的拒绝,王维则更注重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
    • 两者都体现了唐代隐士的生活态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