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御制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南郊祭天斋宫即事赐诗 其三》
时间: 2025-01-19 12:29: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衮龙朱履午阶南,大辇鸾鸣羽卫严。
玉轸乍回黄道稳,金乌初上白云暹。
五门晓吹开旗尾,万骑花光入帽檐。
已见神光昭感格,鹤书恩下万邦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南郊祭天的庄重场景。诗的开头描绘了皇帝穿着华丽的龙袍,踏着红色的鞋子,走上午阶,威严的车队鸣响着鸾鸟的声音,羽卫军队严整有序。接着,华丽的车辇刚刚转向,黄道稳固,太阳从白云中升起,光辉灿烂。接下来,五门的早晨被号角声吹响,旗帜迎风飘扬,成群的骑士在阳光下光彩夺目,进入帽檐之下。最后,神明的光辉已经显现,感应到了祭祀的诚意,鹤书的恩典降临,普照万邦。
注释:
- 衮龙:指皇帝的龙袍,象征着皇权。
- 朱履:红色的鞋子,古代帝王的标志性服饰。
- 大辇:指皇帝的华丽车辇。
- 鸾鸣:鸾鸟的鸣叫,象征祥瑞。
- 玉轸:华丽的车辕,象征尊贵。
- 黄道:古代天文中的黄道,象征天命。
- 金乌:太阳的别称。
- 五门:祭祀场所的门,象征正式的仪式。
- 鹤书:指神明的圣旨或恩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京(1047年-1126年),字孟成,号舜举,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蔡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政治手腕著称,但因权谋和与王安石的斗争,也受到后世的争议。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神宗时期,正值朝廷进行南郊祭天的重大仪式,展现了当时国家对天命的重视和对神明的崇拜,同时也反映了蔡京作为朝臣对国家大典的参与和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南郊祭天为背景,展现了皇权的庄严和祭天仪式的隆重。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皇帝出行的气派和仪式的神圣,表现出对天命的尊重与信仰。开头两句通过描绘皇帝的服饰和车队的气势,展现了皇权的威严和神圣。中间部分则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比如“金乌初上白云暹”,将祭天的庄重与自然的和谐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古人对天人感应的信念。最后两句则通过“已见神光昭感格,鹤书恩下万邦沾”表达了祭天后神明的恩赐,强调了祭祀的成果和对国家的庇护。整首诗用词考究,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既有对国家的期盼,也有对天命的崇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衮龙朱履午阶南:描绘皇帝身着龙袍,脚踏红鞋,走上南方的午阶,突显皇帝的威仪。
- 大辇鸾鸣羽卫严:皇帝的车队鸣响着鸾鸟声,羽卫军队严整,显示出祭天的隆重气氛。
- 玉轸乍回黄道稳:华丽的车辕转向,象征着祭祀的顺利与稳定。
- 金乌初上白云暹:太阳刚刚升起,象征着光明与吉祥的开始。
- 五门晓吹开旗尾:五门被晨风吹开,旗帜迎风飘扬,展现出热烈的仪式氛围。
- 万骑花光入帽檐:成群的骑士在阳光下光彩夺目,展示出国家的繁荣与荣光。
- 已见神光昭感格:神明的光辉已经显现,感应到了祭祀的诚意。
- 鹤书恩下万邦沾:神明的恩典降临,普照万国,预示着国家的兴旺。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衮龙朱履”与“大辇鸾鸣”,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金乌”、“鹤书”等意象,传达了对自然与神明的敬畏。
- 比喻:将皇帝与自然现象相联系,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天命的尊重与依赖,展现了祭天仪式的庄严和对国家安泰的期盼。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传递出古人对自然、神明及皇权的敬畏与信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衮龙:象征皇权和威严。
- 朱履:代表帝王的尊贵与身份。
- 金乌:象征光明与希望。
- 鹤书:代表神明的恩典与庇护。
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皇权和天命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衮龙朱履”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服饰
B. 皇后的服饰
C. 祭祀的器具
答案:A -
“金乌”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月亮
B. 太阳
C. 星星
答案:B -
此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神明的敬畏与信仰
C. 对爱情的描写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蔡京的这首诗更加注重对仪式的描绘与庄重感,而李白则侧重于山水之美与个人情感的表达。蔡京的诗在形式上更加严谨,而李白的诗则更为奔放,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蔡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