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旅怀》

时间: 2024-12-29 20:43:17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白话文翻译:

凉风拂过秋海,带走了我的乡愁。
连绵的山峦向远方延伸,流水何时才能归来?
目光所及浮云的颜色,心中却断绝了明月的光辉。
芳草已经凋零,白露催促着寒衣的到来。
长梦中,银河洒落,醒来时天上的星星稀少。
含着悲伤想念故国,泪水流下,谁又能拭去?

注释:

  • 凉风:指清凉的秋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乡思:乡愁,思念故乡的情感。
  • 连山:指连绵起伏的山脉,象征着无尽的远方。
  • 明月晖:明亮的月光,暗示着理想与希望的象征。
  • 芳草:指春天的草,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白露:秋季的节气,象征着寒冷的到来。
  • 银汉:指银河,象征着梦境与远方。

典故解析:

  • 白露:秋季的节气,代表着天气逐渐寒冷,白露时节也常被诗人用来表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银河:在古代诗歌中,银河常常被用作思念与孤独的象征,连接着人间与天上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意境深远,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秋夕旅怀》作于李白游历途中,正值秋天,作者在旅途中感受到秋天的凉意,思念故乡,情感复杂,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秋夕旅怀》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开头以“凉风度秋海”引入秋天的氛围,清凉的风带走了诗人的乡愁,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气氛。接下来的“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则体现了诗人对远方的渴望和对归乡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无尽的孤独感。

转向“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表现了诗人眼中浮云的变幻与心中明月的失落,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情感。随着“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季节的转换不仅是自然的变化,更是内心情感的映射,芳草的凋零与白露的到来使得诗人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最后两句“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与“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回归到深沉的思乡情绪中,梦中银河的落下与醒来后的星稀,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李白对生命、自然与故乡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凉风度秋海:凉风吹过大海,带来秋天的气息,暗示旅途的孤独。
  2. 吹我乡思飞:秋风吹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乡愁随风而起。
  3. 连山去无际:连绵的山脉向远方延伸,看似无尽,象征着远方的无尽思念。
  4. 流水何时归:流淌的水流,表达着对归乡的渴望。
  5. 目极浮云色:眼睛所及的浮云色彩,象征着短暂与无常。
  6. 心断明月晖:心中对明月的向往与失落,表现出一种理想的破裂。
  7. 芳草歇柔艳:春天的芳草已经枯萎,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8. 白露催寒衣:白露的到来提醒着寒冷的秋冬,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9. 梦长银汉落:长梦中银河的洒落,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
  10. 觉罢天星稀:醒来时天上的星星稀少,表现出孤独感。
  11. 含悲想旧国:怀着悲伤思念故国,表现出深切的思乡情。
  12. 泣下谁能挥:泪水流下,谁能拭去,表现出无奈和深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汉落”比喻梦中对故乡的思念。
  • 拟人:如“白露催寒衣”,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较为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孤独感,揭示了人生无常与旅途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凉风: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内心的孤寂。
  • 浮云: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变幻。
  • 明月:象征着理想与希望。
  • 白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银汉:象征梦境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李白在《秋夕旅怀》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乡
    C. 愤怒
    D. 无聊

  2. 填空题:诗中“凉风度秋海”中的“秋海”指的是__

  3. 判断题:诗中“白露催寒衣”表达了对温暖的渴望。(对/错)

答案:

  1. B
  2. 秋天的大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而李白《秋夕旅怀》则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两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迥然不同,前者更显平静,后者则更为深沉。

参考资料:

  • 《李白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