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赠梁海滨先生》
时间: 2025-01-01 17:31: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坼飞仙死。问何人羽衣腰剑,凭高凝睇。国史儒林文苑传,竟是蓬瀛谱记。莫疑是长安裘敝。照座须眉真苍古,目棱棱岩电光腾紫。跨燕越,犹尺咫。尘寰有意閒游戏。战场花摘从北口,又来南市。海水天风相鼓荡,想见雄心万里。奈宇宙满空渣滓。安得如公千万辈,使蛟虬认识干将利。公是我,赤松子。
白话文翻译:
天上开裂,飞仙已死。我问谁人穿着羽衣,佩剑在腰,凭高凝视。国家的历史、儒林和文苑传承,竟然是蓬瀛的谱记。不要怀疑这是长安的衣裳破旧。照耀的须眉显得苍古,目光如电,飞腾的紫光。跨越燕越,犹如尺咫。尘世间有意闲游玩。战场的花从北口采摘,又来到南市。海水和天风相互激荡,想见雄心万里。可惜宇宙中满是渣滓。如何能像您这样有成就,让蛟龙知道干将的利器。您就是我,赤松子。
注释:
- 天坼:天开裂,象征着宇宙的浩瀚与神秘。
- 飞仙:指神仙,象征着高洁和超凡。
- 羽衣腰剑:羽衣是仙人的装束,腰剑象征着威严与力量。
- 国史儒林文苑:指国家的历史、儒家的学术和文人的风采。
- 蓬瀛:传说中的海上仙境。
- 须眉:须发,指人的容貌。
- 跨燕越:指跨越地域,表示胸怀壮志。
- 蛟虬:传说中的龙,象征力量。
- 赤松子:道教传说中的人物,象征着智慧与长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玉衔,清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是社会动荡、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以赠诗的形式寄托对友人的期望与祝福,表达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金缕曲 赠梁海滨先生》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开篇的“天坼飞仙死”,以天开裂的壮阔场景引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崇高的氛围。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对仙人形象的刻画,表现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向往。
诗中提到的“国史儒林文苑传”,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赞美,也是对现实的反思。诗人通过“蓬瀛谱记”暗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表达一种无奈的感慨。特别是“安得如公千万辈”,展现了对友人的赞美与期望,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如他一般,勇于追求理想。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既有对理想的渴望,也有对现实的感叹,充分体现了清代诗歌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坼飞仙死:天开裂,飞仙已死,暗示着一种失落和悲壮的情感。
- 问何人羽衣腰剑,凭高凝睇:诗人发问,渴望找到理想中的人,表现出对英雄豪杰的向往。
- 国史儒林文苑传:回顾历史与文化,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竟是蓬瀛谱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蓬瀛象征着理想的境界。
- 莫疑是长安裘敝:长安的衣裳破旧,反映现实的沧桑。
- 照座须眉真苍古:须眉的苍古,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的变迁。
- 目棱棱岩电光腾紫:目光如电,意象生动,表现出豪情壮志。
- 跨燕越,犹尺咫:跨越地域的局限,象征着胸怀的广阔。
- 尘寰有意閒游戏: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闲适。
- 战场花摘从北口,又来南市:战场与市井的对比,反映社会的多元与复杂。
- 海水天风相鼓荡:自然的力量与人的豪情交织。
- 想见雄心万里:渴望展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 奈宇宙满空渣滓:对宇宙的无奈与感慨,暗示现实的困扰。
- 安得如公千万辈,使蛟虬认识干将利: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
- 公是我,赤松子:自我认同,赤松子象征着智慧与长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战场花摘”,将花与战场结合,表现出对战争的反思。
- 拟人:海水与天风的结合,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祝福与期望,体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仙:象征着高洁与理想。
- 羽衣:代表着超凡脱俗的境界。
- 苍古:体现时间的积淀与历史的厚重。
- 蛟虬:象征着力量与理想的实现。
- 赤松子:代表智慧与长生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飞仙”指的是: A. 普通人
B. 神仙
C. 战士
D. 文人 -
“奈宇宙满空渣滓”表达了诗人对哪个方面的感慨? A. 人生的快乐
B. 理想的实现
C. 现实的困扰
D. 友谊的珍贵 -
诗中“安得如公千万辈”是对什么的期望? A. 物质财富
B. 人才的涌现
C. 个人名声
D. 生活安逸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但其情感更为沉重,强调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将进酒》:则更加豪迈,展现出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相似主题下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各有不同,体现了丰富的诗歌创作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