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名山知不远,长忆寺门松。
昨晚登楼见,前年过夏峰。
雨馀云脚树,风外日西钟。
莫更来东岸,红尘没马踪。
白话文翻译:
这座名山我知道并不遥远,常常怀念寺庙门前的松树。
昨晚我从楼上看见,前年我走过夏峰。
雨后树木矗立在云脚,风中传来西边的钟声。
不要再来东岸,红尘中已没有马的踪迹。
注释:
- 名山:指著名的山,通常象征着高洁和清幽。
- 寺门松:寺庙门前的松树,象征着坚韧与长青。
- 昨晚登楼见:昨夜我在楼上看到的景象。
- 前年过夏峰:前年我经过夏峰,暗示着对往事的追忆。
- 雨馀:雨后,指雨过天晴的时刻。
- 云脚树:云层下的树木,描绘出朦胧的景象。
- 风外日西钟:西方的钟声在风中传来,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
- 没马踪:没有马的踪迹,暗示着离开尘世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700-770年),字朴,号闲云,唐代著名的僧人诗人,代表作品有《夜泊牛头》。他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尤其擅长描写自然山水与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齐己在道林寺的生活之际,表达了对名山、寺庙及往事的追忆,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红尘的超脱与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名山、寺庙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怀念。首联“名山知不远,长忆寺门松”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名山的熟悉与对寺庙松树的思念。接下来的两联描写了昨晚的登楼所见和前年经过夏峰的情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雨馀云脚树,风外日西钟”则将雨后的清新与悠远的钟声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氛围。最后一句“莫更来东岸,红尘没马踪”则是对世俗生活的告别,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脱的心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宗教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名山知不远:诗人对名山的熟悉感,表现出一种亲切感。
- 长忆寺门松:对寺庙松树的怀念,暗示着与自然的深厚情谊。
- 昨晚登楼见:通过夜晚的景象引发对过去的追忆。
- 前年过夏峰:时间的流逝与经历的痕迹,展现了回忆的力量。
- 雨馀云脚树:雨后景象的描绘,给人以清新感。
- 风外日西钟:钟声的远传,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莫更来东岸:对世俗生活的告别,隐含着对心灵归宿的向往。
- 红尘没马踪:强调离开尘世的愿望,表达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山、寺庙松树与心灵的寄托相联系。
- 拟人:钟声似乎在呼唤,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雨馀云脚树,风外日西钟”,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自然的热爱、对往事的怀念和对尘世的超脱,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山:象征着高洁、追求的理想之地。
- 寺门松:代表着坚韧与永恒的情感寄托。
- 西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宁静。
- 红尘:世俗生活的纷扰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名山”是指什么?
- A. 远方的山
- B. 著名的山
- C. 低矮的山
-
“雨馀云脚树”中的“云脚”指的是什么?
- A. 树木的根部
- B. 云层的底部
- C. 云彩的上面
-
诗中“莫更来东岸”的意思是什么?
- A. 不再回来
- B. 常常回来
- C. 继续前行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齐己与王维的作品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齐己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脱,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选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