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钱塘罗给事》

时间: 2025-01-14 17:18:11

愤愤呕谗书,无人诵子虚。

伤心天祐末,搔首懿宗初。

海树青丛短,湖山翠点疏。

秋涛看足否,罗刹石边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愤愤呕谗书,无人诵子虚。
伤心天祐末,搔首懿宗初。
海树青丛短,湖山翠点疏。
秋涛看足否,罗刹石边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与无奈。诗人愤怒地写下谗言,却无人传诵,感到十分失落和悲伤。回想天祐年间的末期,心中充满伤感,搔首叹息,想起懿宗初年的时光。眼前的海树虽青翠,但却显得稀疏,湖山景色也显得点缀不足。秋天的涛声是否还能欣赏?我在罗刹石旁静静居住,心中满是惆怅。

注释:

字词注释:

  • 愤愤:愤怒不平的样子。
  • 呕谗书:指写下谗言的文章。
  • 子虚:虚幻之事,这里指无人传颂的谗言。
  • 天祐末:天祐年间的末期,指唐朝的一段时间。
  • 搔首:表示焦虑不安,轻轻抓头。
  • 懿宗:唐懿宗,指的是唐朝的皇帝。
  • 罗刹:古代神话中的鬼怪,常用来形容凶险之地。

典故解析:

  • 天祐末:指的是唐朝的一个年号,暗示着那时政治动荡的局面。
  • 懿宗初:懿宗是唐朝的一位皇帝,寓意着新旧更替的交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他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闻名,诗作多描写景物及感悟,常常表达对社会时事的关心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的动荡时期,诗人在经历了政治变革和个人遭遇后,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失落,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关注。

诗歌鉴赏:

齐己的《寄钱塘罗给事》不仅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反思。诗中流露出的愤懑与无奈,正是他对时局的失望。诗的第一句“愤愤呕谗书,无人诵子虚”,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愤怒与孤独,他用“呕谗书”来形容自己所写的文章,显示出对谣言与不公的强烈反感。接下来的“伤心天祐末,搔首懿宗初”,则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似乎在感叹时代的变迁与人事的无常。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通过“海树青丛短,湖山翠点疏”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色的苍凉,仿佛在映射他心中的孤独和无助。而“秋涛看足否,罗刹石边居”则在诗的结尾留下了悬念,秋涛的声音是否能让他感到慰藉,罗刹石的存在又暗示着凶险与不安,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反思与对自我的探寻,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愤愤呕谗书,无人诵子虚:表达诗人写下愤懑的文章,却无人传诵,感到孤独和愤怒。
  2. 伤心天祐末,搔首懿宗初:回忆起天祐年间的动荡,感到心痛,思索新旧皇朝的更替。
  3. 海树青丛短,湖山翠点疏:描绘自然景色的萧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失落。
  4. 秋涛看足否,罗刹石边居: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留下悬念。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用“呕谗书”比喻自己的愤怒与无奈。
  • 对仗:如“青丛短”和“翠点疏”,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海树”、“湖山”和“秋涛”构建出一种自然与内心相互交融的景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失望、对历史的思索以及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反映了唐代政治动荡带来的影响与个人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树:象征着生命与希望,但在诗中却显得短小,暗示着失落。
  • 湖山:代表自然的美丽,然而“翠点疏”又显得稀疏,反映出情感的空虚。
  • 秋涛:秋天的涛声,象征着时光流逝与无常,令人感到惆怅。
  • 罗刹石:暗示着险恶与不安,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呕谗书”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愤怒写作
    B. 书籍的种类
    C. 幽默文章

  2. 诗人感到“伤心”的时间是哪个时期? A. 天祐末
    B. 懿宗初
    C. 盛唐时期

  3. “秋涛看足否”中的“秋涛”象征什么? A. 时光流逝
    B. 自然景色
    C. 幸福生活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晓吟》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齐己与王维:两位诗人在自然景色的描写上都有独到之处,齐己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多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齐己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