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炉烟销篆碧》

时间: 2025-01-04 08:54:26

炉烟销篆碧。

对院落秋千,昼永人寂。

浓春透花骨。

正长红小白,晕香涂色。

铜驼巷陌。

想游丝、飞絮无力。

念绣窗、深锁红鸾,虚度禁烟寒食。

空忆。

象床沉水,凤枕屏山,殢欢尤惜。

粉香狼藉。

海棠下、东风急。

自秦台箫咽,汉皋珮冷,断雨零云难觅。

但杏梁、双燕归来,似曾旧识。

意思解释

瑞鹤仙·炉烟销篆碧

原文展示:

炉烟销篆碧。对院落秋千,昼永人寂。
浓春透花骨。正长红小白,晕香涂色。
铜驼巷陌。想游丝飞絮无力。
念绣窗深锁红鸾,虚度禁烟寒食。
空忆。象床沉水,凤枕屏山,殢欢尤惜。
粉香狼藉。海棠下东风急。
自秦台箫咽,汉皋珮冷,断雨零云难觅。
但杏梁双燕归来,似曾旧识。

白话文翻译:

炉火的烟雾消散在碧空之中。秋千在院落中摇曳,白昼漫长而人寂寞。
浓厚的春色透过花瓣,正好映衬着红色的小花与白色的花,香气缭绕,色彩斑斓。
在铜驼巷的街道上,想起那些无力飞舞的游丝和飞絮。
回忆那绣窗深锁的红鸾,虚度了这个禁烟的寒食节。
空想着,象床沉入水中,凤形的枕头在屏风山上,欢愉却更加珍惜。
粉香满地,海棠树下东风急促。
自秦台的笛声低吟,汉皋的佩饰冰冷,断续的雨与零散的云难以寻觅。
然而,杏树上的双燕归来,似曾相识。

注释:

  • 炉烟销篆碧:炉火的烟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中。
  • 院落秋千:指的是院子里的秋千,象征宁静与闲适。
  • 浓春透花骨:春天的气息透过花瓣,表现春天的生机。
  • 绣窗深锁红鸾:描绘一种锁闭的状态,可能是封闭的情感或思念。
  • 禁烟寒食:指寒食节,古代节日,禁火,以示哀悼。
  • 杏梁双燕归来:杏树上的燕子回归,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旧时光的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邍,宋代诗人,擅长词作,风格细腻,常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代,正值诗人对往昔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感慨,展现出浓厚的怀旧情绪。

诗歌鉴赏:

《瑞鹤仙·炉烟销篆碧》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和丰富意象的词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怀旧与孤寂感。开头的“炉烟销篆碧”不仅描绘了一个清新宁静的环境,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变化。接着,诗人通过“对院落秋千,昼永人寂”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人独自享受悠闲时光的情景,然而这种悠闲却又伴随着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浓春透花骨”一句,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活力,而紧接着的“正长红小白,晕香涂色”则通过色彩与香气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春天的生动感。随后的“铜驼巷陌”则引发了诗人对往昔的思绪,游丝与飞絮的无力感象征着对过去时光的无奈与怀念。

整首词最后通过“杏梁双燕归来,似曾旧识”回归到一种怀旧的情感,燕子的归来象征着春天的重现,也暗示着旧时光的回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整首词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炉烟销篆碧:描绘炉火的烟雾消散,形成清新明朗的天空,象征着宁静。
    • 对院落秋千:院子里的秋千象征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 浓春透花骨:春天的气息渗透在花瓣之间,生机勃勃。
    • 念绣窗深锁红鸾:思念那被锁住的红鸾,暗示情感的封闭。
    • 空忆象床沉水:沉重的思念,如同象床沉入水中,表现出对往昔的无奈和惋惜。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象床沉水”比喻思念的沉重。
    • 拟人:如“游丝飞絮无力”,使自然景象具有人情味。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词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过去的怀念,情感细腻,充满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思念。

意象分析:

  • 炉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宁静。
  • 秋千:代表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或闲适的生活状态。
  • 春花: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双燕:象征着春天的回归与旧时光的重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炉烟销篆碧”中的“销”字意思是?

    • A. 消失
    • B. 燃烧
    • C. 流动
    • D. 变冷
  2. “对院落秋千,昼永人寂”中“人寂”表达了什么?

    • A. 热闹
    • B. 孤独
    • C. 快乐
    • D. 忧伤

答案

  1. A. 消失
  2.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细腻的情感,但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变化。
  • 苏轼《水调歌头》:则是更为宏观的思考,涉及的情感层面更加广泛,结合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