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时间: 2025-01-04 08:58: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鹤仙
作者: 王千秋 〔宋代〕
征鸿翻塞影。怅悲秋人老,浑无佳兴。
鸣蛩问酒病。更堆积愁肠,摧残诗鬓。
起寻芳径。菊羞人依丛半隐。
又岂知虚度重阳,浪阔渺无归恨。
无定。登高人远,戏马台闲,怨歌谁听。
香肩醉凭。镇常是笑得醒。
到如今何在,西风凝伫,冠也无人为正。
看他们对插茱萸,恨长怨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孤独与失落的秋日景象。诗人看到大雁翻飞,感慨自己年华已逝,心中无甚兴致。秋虫鸣叫,催促着他饮酒以解忧,却只增添了愁苦,诗发无力,白发渐生。他试图走向芳香的花径,却发现菊花羞涩地半藏在丛中,自己却不知不觉地虚度了重阳佳节,感到无归的遗憾。远望高处,登高的人已远去,马戏台上显得闲散,悲伤的歌声无人倾听。醉意朦胧中,常常是笑着醒来。如今又在何处呢?西风萧瑟,帽子无人为我正整。看他们插着茱萸,心中只剩下无尽的怨恨。
注释
- 征鸿:指大雁,象征迁徙与孤独。
- 塞影:指大雁在塞外的影子,表现离别与失落。
- 鸣蛩:秋虫的鸣叫,象征秋天的气息,带来忧伤。
-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传统节日,常与登高、赏菊相关。
- 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时人们常用来插头上以辟邪、祝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千秋,字仲明,号天宁,宋代词人,生活在北宋时期,擅长词作,风格清丽,常以秋景表达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词创作于秋天,诗人感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背景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与个人心理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瑞鹤仙》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开篇以“征鸿翻塞影”引出秋意,紧接着抒发自己心中的忧伤与无奈,表现了一种对青春与快乐的渴望。诗中“鸣蛩问酒病”一语,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试图借酒消愁却反而更加愁苦的窘境,深刻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接下来的“菊羞人依丛半隐”,不仅描绘了菊花的羞涩之美,更隐喻了诗人自身的孤独与隐忍。重阳节的虚度,更是让他对人生的迷茫与无奈感到深深的遗憾。在最后几句中,诗人以“西风凝伫”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心中满是怨恨与无所依托的孤独,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词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秋天的萧瑟之美,又有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孤独,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秋日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征鸿翻塞影:描绘大雁飞越边塞的景象,象征离别与孤独。
- 怅悲秋人老,浑无佳兴:感叹秋天的到来,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心情的低落。
- 鸣蛩问酒病:秋虫鸣叫,似乎在询问喝酒是否能解忧,反映诗人对解忧之法的无奈。
- 更堆积愁肠,摧残诗鬓:愁苦的积累与白发的增加,表现人生的无奈与苦楚。
- 起寻芳径:想要寻找美好的花径,寄托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菊羞人依丛半隐:菊花半隐于丛中,表现出羞涩之美,隐喻诗人的孤独。
- 又岂知虚度重阳,浪阔渺无归恨:对重阳节的虚度感到惋惜,表达了无归之苦。
- 无定。登高人远:无所依靠,远望登高的人,感到孤独。
- 戏马台闲,怨歌谁听:戏马台的闲散,悲伤的歌声无人倾听,表现孤独感。
- 香肩醉凭:醉意中依靠着香肩,表现对美好情感的渴望。
- 到如今何在:反思如今的处境,感到迷茫。
- 西风凝伫,冠也无人为正:西风萧瑟,帽子也无人为我整理,表现孤独与无助。
- 看他们对插茱萸,恨长怨永:看到别人插茱萸,心中充满怨恨,留下永恒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大雁与孤独联系,增强感情的表现力。
- 拟人:虫鸣似乎在询问,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怨歌谁听”,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孤独、失落的情感,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征鸿:象征离别与孤独。
- 鸣蛩:秋天的象征,带来愁思。
- 菊花:象征清雅与孤独的美。
- 重阳:象征传统文化与对时光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中秋
- B. 重阳
- C. 春节
- D. 端午
-
填空题: 诗中“香肩醉凭”表现了诗人对__的渴望。
-
判断题: 诗中“西风凝伫”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对/错)
答案
- B. 重阳
- 美好情感
-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