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陈明叔游湖作》
时间: 2025-01-04 09:57: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月湖边冷若秋,
先贤堂下系扁舟。
山头积翠来新意,
波面飘红忆旧游。
无柰杨花欺倦客,
已多荷叶护轻鸥。
堤边谁道春归了,
犹有一声黄栗留。
白话文翻译:
四月的湖边冷得像秋天,
在先贤堂下停着小船。
山头的翠绿带来了新意,
波面上漂浮的红花让我忆起旧游。
无奈杨花欺负疲惫的客人,
已经有许多荷叶保护着轻轻的鸥。
堤边谁说春天已经回归,
仍然听到一声黄栗的鸣叫。
注释:
- 冷若秋:形容四月的湖边气温低,似乎像秋天一样凉爽。
- 先贤堂:指供奉先贤的地方,可能是一种文化象征。
- 系扁舟:停泊的小船,表现诗人游览的情景。
- 积翠:山上的绿色植被,象征生机勃勃。
- 飘红:指湖面上漂浮的红色花瓣,可能是桃花或其他花,增添了画面美感。
- 杨花:指杨树的花朵,通常在春季飞扬,给人一种烦扰和倦怠的感觉。
- 轻鸥:形容轻盈的海鸥,给湖边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 黄栗:指一种鸟类,鸣叫声清脆,给人以春的气息。
典故解析:
- 先贤堂:在中国文化中,先贤是被尊敬的历史人物,代表着智慧和道德的象征。
- 春归:春天的归来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南杰,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风光,蕴含深厚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四月,正值春季,但湖边的气候却显得冷清,诗人可能是在游览时感受到的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反差,抒发了对自然的感悟与人事的思考。
诗歌鉴赏:
《同陈明叔游湖作》体现了诗人对春天和自然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开篇以“冷若秋”立刻引入了一个清冷的意境,打破了人们对四月春天的常规印象,诗人用“先贤堂下系扁舟”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氛围。接着,诗人在“山头积翠”与“波面飘红”中将自然的生机与过往的回忆结合,展现出生命的轮回与时间的流逝。接下来的“无奈杨花欺倦客”,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疲惫,而“已多荷叶护轻鸥”则暗示着自然的保护与安慰。最后一句“犹有一声黄栗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未尽,饱含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与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摹了自然与人生的和谐共存,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四月湖边冷若秋”:描写四月时节湖边的冷清景象,暗示诗人的孤寂感。
- “先贤堂下系扁舟”:小船停靠在先贤堂下,表达对历史的敬仰。
- “山头积翠来新意”:山上的绿色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生机。
- “波面飘红忆旧游”:湖面上漂浮的红花让人回忆过去的游玩经历。
- “无奈杨花欺倦客”:杨花纷飞,令疲惫的旅人感到困扰。
- “已多荷叶护轻鸥”:荷叶为轻盈的海鸥提供了庇护,营造出和谐的自然景象。
- “堤边谁道春归了”:质疑春天是否真的回归,反映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犹有一声黄栗留”:尽管春天似乎已逝,仍有鸟鸣声留存,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四月的湖边比作秋天的冷清,增强了诗的对比效果。
- 拟人:将杨花描绘成“欺倦客”,使得自然景象更具情感。
- 对仗:如“波面飘红”与“山头积翠”,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生死轮回的哲理。
意象分析:
- 湖边:象征着静谧与思考的场所,聚焦自然之美。
- 杨花:代表着春天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荷叶:象征着保护与安慰,暗示自然对生灵的关怀。
- 黄栗:鸟鸣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先贤堂”是指什么?
- A. 小船
- B. 守护者
- C. 供奉先贤的地方
- D. 荷叶
-
诗中“波面飘红”指的是什么?
- A. 漂浮的红花
- B. 红色的船
- C. 波浪
- D. 秋天的落叶
-
诗歌最后一句“犹有一声黄栗留”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春天的结束
- B. 对生命的珍惜
- C. 对自然的失望
- D.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朱南杰的自然描写:李白在《庐山谣》中以夸张的手法表达对自然的敬畏,而朱南杰则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自然的恬静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朱南杰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