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行次东关逢魏扶东归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塞遥。
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
白话文翻译
在这夜行的路上,我在东关遇见了魏扶正要回东边。南北的蓬草随风飘动,长亭里我喝了一瓢酒。残留的云彩归向太华山,稀疏的细雨飘过中条山。树木的颜色随关口的远近而变化,河流的声音从遥远的边塞传来。我在这里唱着离别的歌,风急马儿嘶鸣。
注释
- 断蓬:指随风飘散的蓬草,形容漂泊的状态。
- 长亭:长亭是古代旅途中的歇息之地,常用来表达离别之情。
- 残云:指天边残留的云彩,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 中条:中条山,位于中国山西,是一个著名的地理标志。
- 树色随关迥:树木的颜色随着关口的远近而变化,描绘了自然景象与旅途的关系。
- 河声入塞遥:指河流的声音从遥远的边塞传来,暗示着孤寂和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约 788-约 865),唐代诗人,字子渊,号澹斋,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许浑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诗歌多描绘离愁别绪,情感真挚,语言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诗人夜行途中在东关遇见友人魏扶,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的感伤。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交织,展现了旅途中的孤独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间行走的情景,传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思念。开头的“南北断蓬飘”生动地描绘了漂泊不定的状态,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孤独。长亭酒一瓢的意象,既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短暂欢愉,又渗透着即将离别的愁绪。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这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太华山和中条山作为地理坐标,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象征着心灵的归宿和旅程的孤独。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塞遥”进一步营造了生动的自然景象,树色的变化与河声的遥远,使得离别的情绪愈加浓厚。最后一句“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将情感推向高潮,歌声与风声交织,形成了一种悲壮的离别气氛,表现了人对自由和归属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北断蓬飘:描绘了旅途中的孤独,象征漂泊的生活。
- 长亭酒一瓢:在长亭中喝酒,表达了短暂的欢聚与即将临近的离别。
- 残云归太华:残留的云彩归向高山,象征着思乡之情和对故土的眷恋。
- 疏雨过中条:细雨飘过中条山,增加了诗句的层次感和情感的深度。
- 树色随关迥:描绘自然景物,展示了旅途的变化。
- 河声入塞遥:河水声从遥远的边塞传来,隐喻着孤独与思乡。
- 劳歌此分首:在离别的时刻高歌,表达不舍之情。
- 风急马萧萧:风声与马嘶声交织,营造出紧张而又悲伤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的感情与自然景象结合,增强诗的感染力。
- 拟人:如“河声入塞遥”,赋予自然以情感,使情景更生动。
- 对仗:如“树色随关迥,河声入塞遥”,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诗人夜行的经历,描绘了离别的感伤、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反映了人们在旅途中常有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亭:象征离别与相聚。
- 残云:象征时间流逝与思乡之情。
- 树色与河声:描绘自然环境,反映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长亭”象征什么?
- A. 欢聚
- B. 离别
- C. 安宁
-
“南北断蓬飘”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兴奋
-
诗人通过“风急马萧萧”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安静
- B. 紧张与悲伤
- C. 欢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情感更为沉重。
- 《夜泊牛津》: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与思考,意境相似,但风格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