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峡石铺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峰头壁立伟天造,
万雉石城如带绕。
山骨鳞皴火种难,
山下流泉却宜稻。
新秧一棱绿茸茸,
茅花先秋雪摇风。
后皇嘉种不易熟,
野草何为搀岁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高耸的山峰和巍峨的石城,像是大自然的杰作。山脉的岩石表面如同鳞片,生火的材料难以找到,但山下的泉水却适合种稻。新长出的秧苗一片翠绿,秋天的茅花在风中轻轻摇曳。后宫的皇后所种的稻谷难以丰收,野草为何要来搀和着岁月的辛劳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峰头:山峰的顶部。
- 壁立:指山壁高耸、直立。
- 万雉石城:形容山石如同城墙一般环绕,壮观而坚固。
- 山骨鳞皴:山体表面的纹理像是鱼鳞一样,形容其粗犷。
- 火种难:指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生火的材料非常困难。
- 新秧:指新种的稻苗。
- 茅花:茅草的花,通常在秋天开放。
- 后皇嘉种:后宫的皇后所种植的稻谷,暗示皇室的丰裕期望。
- 野草何为搀岁功:感叹野草为何要在辛劳的岁月中插手。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农耕生活,反映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农耕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及官员。他以山水诗和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乡土风情,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农耕社会,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农田生活,表达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人们辛勤劳动的赞美。
诗歌鉴赏:
《峡石铺》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范成大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自然的壮丽与田园的宁静。诗的开头“峰头壁立伟天造”便直接将读者带入雄伟壮丽的山脉景观之中,体现出自然的伟力。而“万雉石城如带绕”,则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石城环绕的情景,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
随着诗的展开,诗人转向山下的田园生活,描绘出“新秧一棱绿茸茸”的生机盎然,充满了农耕的希望和活力。秋天的茅花在风中摇曳,既是自然的点缀,也暗示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最后两句通过对比后宫种稻的难度与自然生长的野草,反映出社会的辛劳与不易,传达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这种质朴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峰头壁立伟天造:描绘山峰高耸入云,像是大自然的伟大杰作。
- 万雉石城如带绕:形容山石像城墙一样环绕,显示自然的雄伟。
- 山骨鳞皴火种难:山石表面如鱼鳞般粗糙,生火的材料难以找到。
- 山下流泉却宜稻:山下流出的泉水适合种稻,展现自然水源的滋养。
- 新秧一棱绿茸茸:新栽种的稻苗生机勃勃,象征着希望与生长。
- 茅花先秋雪摇风:茅草的花在秋风中摇曳,暗示季节的变迁。
- 后皇嘉种不易熟:皇后种植的稻谷难以丰收,反映出丰收的艰难。
- 野草何为搀岁功:感叹野草在辛苦耕作中为何要插手,显现出对自然与人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雉石城”比喻山石的巍峨,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拟人:如“茅花先秋雪摇风”,赋予自然物体以人的动作,增添了诗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和农田,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农耕生活的赞美,以及对人类辛勤劳动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峰头:象征伟大与壮丽,体现自然的力量。
- 石城:代表坚固与持久,显示自然的神秘。
- 泉水:象征生命与滋养,暗示农耕的希望。
- 新秧:生机与希望的象征,代表农民的辛勤与努力。
- 茅花:季节的象征,反映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山峰是怎样的?
- A. 低矮平坦
- B. 高耸入云
- C. 一般
- D. 只有一座
-
诗中提到的“后皇嘉种”指的是什么?
- A. 农民种的稻谷
- B. 皇后种的稻谷
- C. 自然生长的野草
- D. 田间的花朵
-
诗中提到“野草何为搀岁功”是表达什么情感?
- A. 对野草的喜爱
- B.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C. 对人类辛劳的思考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游山西村》 -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峡石铺》与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者皆描绘山水田园的美景,但范成大更关注自然与农耕的结合,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诗词集《范成大诗文集》
- 相关研究文章《宋代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