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恶》

时间: 2025-01-17 09:29:09

明时巧言士,乱世佞幸郎。

佞幸惟苟且,巧言颇包藏。

为恶虽不同,同归於覆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时巧言士,乱世佞幸郎。
佞幸惟苟且,巧言颇包藏。
为恶虽不同,同归於覆亡。

白话文翻译: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些口才出众的人;在乱世中,则是那些趋炎附势的人。
趋炎附势者只知道苟且偷生,口才出众的人则往往心怀鬼胎。
尽管做坏事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最终都将走向灭亡。

注释:

  • 明时:指明朝时期。
  • 巧言士:指善于言辞的人。
  • 乱世:指动乱不安的时代。
  • 佞幸:佞幸为迎合势力,苟且而活的人。
  • 惟苟且:只是苟且偷生。
  • 巧言颇包藏:口才好的人往往藏有阴险的心思。
  • 为恶:做坏事。
  • 同归於覆亡:最终都会走向灭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约1048-1119),字师道,号天池,宋代诗人、词人及书法家,生于北宋时期。他以诗词和文章见称,尤其擅长律诗,风格清新而又富有哲理,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为恶》创作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背景下,王禹偁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诗中揭示了口才与权力的关系,讽刺了那些在明争暗斗中迎合权势者的“佞幸郎”,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

诗歌鉴赏:

《为恶》是王禹偁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诗中以“明时”和“乱世”两种对比的方式,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诗的开头通过“巧言士”和“佞幸郎”两类人物的对比,揭示了在明朝的士人生活中,口才与权谋的关系。巧言之士在明时受到重用,而在动荡的乱世中,趋炎附势者则生存得更好,反映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复杂。

接着,诗人指出“佞幸惟苟且”,这揭示出趋附权贵者的卑微与无奈。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原则,迎合权势。相对而言,口才出众的人则可能隐藏更深的阴谋,因此“巧言颇包藏”。这种对比不仅显示了人性之间的矛盾,也让人反思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生存的智慧与道德的选择。

最后一句“为恶虽不同,同归於覆亡”,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强调了无论手段如何,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向毁灭。诗人以此告诫世人,贪图个人私利而忘却道德的人,终将受到历史的惩罚。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政治寓意和人性思考,值得后人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明时巧言士:在明朝时期,口才出众的人受到重视。
  2. 乱世佞幸郎:在动乱时代,迎合权贵的人更容易生存。
  3. 佞幸惟苟且:趋炎附势者只顾苟且偷生。
  4. 巧言颇包藏:口才好的人常常心怀不轨。
  5. 为恶虽不同:虽然做坏事的方式各有不同。
  6. 同归於覆亡:但最终结果都是走向灭亡。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明时”和“乱世”,以及“巧言士”和“佞幸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不同历史时期人性与道德的变迁。
  • 排比:诗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人性与道德的变化,批判那些为个人利益而放弃道德的人,警示人们在权力与利益面前要坚守原则,最终的恶果将会导致共同的毁灭。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巧言:象征着口才与权谋,暗示在权力游戏中的重要性。
  • 佞幸:象征着卑劣与趋附,反映人们在生存压力下的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为恶》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禹偁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佞幸”指的是哪类人? A. 有才华的人
    B. 趋炎附势的人
    C. 忠诚正直的人
    D. 隐士

  3. 这首诗主要是批判什么? A. 勇士
    B. 口才
    C. 佞幸者与做坏事的人
    D. 诗人自身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同样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人性困境。
  • 李白《将进酒》: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虽然风格不同,但主题相近。

诗词对比:

王禹偁的《为恶》和杜甫的《兵车行》同样揭示了社会风气和人性的复杂。王禹偁通过对口才与权力的反思,探讨了生存与道德的关系,而杜甫则通过兵车的景象,表现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出发,深刻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