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试呈诸试官》
时间: 2025-01-01 13:48:32意思解释
监试呈诸试官
作者: 苏轼 〔宋代〕
原文展示
我本山中人,寒苦盗寸廪。文辞虽少作,勉强非天廪。
既得旋废忘,懒惰今十稔。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
每闻科诏下,白汗如流渖。此邦东南会,多士敢题品。
刍荛尽兰荪,香不数葵荏。贫家见珠贝,眩晃自难审。
缅怀嘉祐初,文格变已甚。千金碎全璧,百衲收寸锦。
调和椒桂酽,咀嚼沙砾碜。广眉成半额,学步归踔踸。
维时老宗伯,气压群儿凛。蛟龙不世出,鱼鲔初惊淰。
至音久乃信,知味犹食椹。至今天下士,微管几左衽。
谓当千载后,石室祠高朕。尔来又一变,此学初谁谂。
权衡破旧法,刍豢笑凡饪。高言追卫乐,篆刻鄙曹沈。
先生周孔出,弟子渊骞寝。却顾老钝躯,顽朴谢镌锓。
诸君况才杰,容我懒且噤。聊欲废书眠,秋涛喧午枕。
白话文翻译
我本是山中的人,生活寒苦,靠盗取一些粮食为生。虽然文辞不多,但勉强也算不上天赐的恩典。
得到了又很快就忘记,懒惰至今已经十年。麻衣如果再穿上,墨水真的可以当水喝。
每当听到科举的命令下来,白汗就像流淌的水一样。这个地方东南地区,人才济济,敢于出题。
草茅尽了兰草香,香气无法比拟葵花油。贫穷的人家见到珠宝,眼花缭乱难以辨别。
回想嘉祐初年,文风变化甚大。千金的碎璧,不如百件的短锦。
调和椒桂的香气,咀嚼沙石的味道。眉毛宽阔似半个额头,学步时归于踉跄。
在那个时候老宗伯,气韵压倒群儿令人畏惧。蛟龙不常出世,鲔鱼初惊水面波。
听到的声音久而久之才会相信,知道的味道依旧像吃桑葚。
直到今天天下的士人,几乎没有管弦乐的乐器。
人们对未来千载后的事,石室的祠堂高耸入云。自古以来又有一番变化,这学问最初是谁想过呢。
权衡破旧的法则,草料笑对凡人所做的饭菜。
高谈阔论追求的乐趣,篆刻的典籍却显得低劣沉闷。
周孔的老师出来了,弟子渊骞却睡去了。
回头看看自己这老而钝的身体,顽固而朴实地拒绝雕刻与锤锻。
诸君你们都是才华横溢,容我这懒人且噤声。
聊想废弃书籍睡觉,秋涛喧闹如午枕。
注释
字词注释:
- 寸廪: 指少量的粮食。
- 天廪: 天上赐予的粮食,形容丰厚的资源。
- 麻衣: 麻布衣服,象征贫困。
- 白汗: 形容因紧张或劳累而流出的汗水。
- 刍荛: 指草料。
- 兰荪: 兰草和荪草,形容香气。
- 嘉祐: 指宋仁宗时期的年号,文风鼎盛的时代。
- 千金碎全璧: 比喻价值的损失。
- 蔓延: 形容广泛的影响。
- 秋涛: 秋天的波涛,象征自然的声音。
典故解析:
- 嘉祐初: 指宋仁宗时期,文人风采的一个辉煌阶段。
- 蛟龙不世出: 形容优秀的人不常出现。
- 周孔: 指孔子及其学派,象征儒学的正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风格独特,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监试之际,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看法及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他通过对文人风采的回忆,反映了对当时文风变迁的感慨和对人才的渴望。
诗歌鉴赏
《监试呈诸试官》以苏轼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他对文人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批判。诗中通过对自我境遇的反思,表现出一种对科举制度的冷静观察与无奈。开篇自述身份,强调出身的贫困,给人一种质朴的感觉,同时也引出对文人之间竞争的思考。
在诗中,苏轼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与意象,诸如“白汗如流渖”,让人感受到他在监试时的紧张与压力。对比“贫家见珠贝”的震撼,表达了他对于人才和文风变迁的无奈与惋惜。诗中多次提到“香不数葵荏”,不仅表现出对香气的追求,更隐含了对优质文化的渴望。
最后,诗人对老年的回顾与对年轻才俊的赞美,显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与对当下的无奈。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上深邃厚重,既有对自我身份的反思,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本山中人,寒苦盗寸廪。”: 自言出身贫寒,生存艰难。
- “文辞虽少作,勉强非天廪。”: 虽然文采不多,但勉强也不算天赐的恩典。
- “既得旋废忘,懒惰今十稔。”: 得到了又很快遗忘,懒惰已十年。
- “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 穿上麻衣,连墨水都可以当水喝,形容贫困。
修辞手法:
- 比喻: 例如“墨水真可饮”,形象地表达了贫困。
- 对仗: 诗中常见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复: 许多意象反复出现,加深了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与对文人生活的感慨,揭示了文化变迁对个体的影响,以及身处此变迁中的无奈与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中人: 代表贫穷和自然的联系。
- 麻衣: 象征贫困与简朴的生活。
- 白汗: 表现出对科举的压力和紧张。
- 珠贝: 隐喻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自称是什么身份?
- A. 城中人
- B. 山中人
- C. 海中人
-
诗中提到的“白汗”是指什么?
- A. 友情
- B. 紧张和劳累
- C. 快乐
-
苏轼对科举的态度是?
- A. 期待
- B. 无奈
- C. 满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思考与豪情。
- 《赤壁赋》:展现了苏轼对历史的感慨与人生的哲思。
诗词对比: 对比李白的《将进酒》,两者在表达情感上均显豪放,但苏轼更倾向于对时代的思考与自我的反省,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