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籴米》
时间: 2024-12-29 18:03: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籴米
苏轼 〔宋代〕
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
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
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
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
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诗中提到,购买大米需要花费钱财,市场上各种物品都需要付出代价。虽然不靠耕种和砍柴来获得生活,但吃得饱却没有什么滋味。诗人向地方官请愿,希望能够获得一块土地,认识到这并不是在嘲笑自己曾经的梦想,努力工作也不必感到羞愧。春天的秧苗什么时候开花,夏天的杂草突然长得茂盛。感慨之余,拿着农具,谁还会理解这份心情呢?
注释
- 籴米:买米,籴为买的意思。
- 束薪:一捆柴火。
- 百物资之市:在市场上,所有物品都需要价格。
- 不缘耕樵得:不依靠耕作和砍柴来获得。
- 饱食殊少味:吃得饱但没什么滋味。
- 邦君:地方官。
- 廛地:小块土地。
- 怅焉:感到失落的样子。
典故解析
- 耕樵:古代农民的主要生计方式,强调与自然的关系。
- 春秧:指春天播种的水稻,象征希望和生命的延续。
- 夏稗:夏天生长的杂草,象征着不如意的处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均有很高的成就,风格豪放、清新,富有个性。苏轼一生经历了不少政治波折,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创作背景
《籴米》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生活的困苦使他对农耕生活有了新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土地的渴望与对农事的关心,体现了他对实际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籴米》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呈现了诗人对于现实困境的深刻感受与思考。诗中以“籴米”“买束薪”等具体的生活细节开篇,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对物质的依赖。通过“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诗人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反思,暗示即使物质上富足,精神上的空虚依然存在。
在向“邦君”请愿时,诗人展现了其对土地的渴望,反映出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最后两句,诗人对耕作的沉思与失落感,带有一种哲学的思考,揭示了人与土地之间复杂的关系。这种对生活的深入剖析,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籴米买束薪:说明生活困窘,米和柴火都需购买。
- 百物资之市:在市场上,所有东西都需要金钱来维持。
- 不缘耕樵得:强调未通过传统方式获取生活来源。
- 饱食殊少味:即便吃饱了,心里却感到空虚。
- 再拜请邦君:向地方官请求,希望能获得一块土地。
- 愿受一廛地:渴望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
- 知非笑昨梦:明白这不是曾经的梦想。
- 食力免内愧:努力工作也不必感到羞愧。
- 春秧几时花:对未来的渴望和不确定。
- 夏稗忽已穟:杂草生长的快速,与希望形成对比。
- 怅焉抚耒耜:感慨之余,拿着农具,心中失落。
- 谁复识此意:对自己感受的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如“饱食殊少味”与“耕樵得”的对比,突出了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等修辞,使得情感更加真切而有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土地的渴望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追求和对物质生活的反思。诗中的情感真挚,既有对生活的无奈,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米:象征生存与生活的基础。
- 薪:代表着温暖与生活的坚实基础。
- 土地:象征着归属与希望。
- 春秧与夏稗:春秧代表希望与生命的开始,夏稗则象征着生活的艰难与不如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籴米》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邦君”指的是谁?
- A) 皇帝
- B) 地方官
- C) 农夫
- D) 商人
-
诗中“春秧几时花”的意思是:
- A) 春天的秧苗何时开花
- B) 冬天的雪花何时融化
- C) 夏天的果实何时成熟
- D) 秋天的叶子何时落下
答案: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慨,诗中通过春天的景象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 《山居秋暝》:描绘了山水自然的恬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平静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宋代文学概论》
这些资料可以为深入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