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驳
作者:梅尧臣 〔宋代〕
维舟饭孤村,隔岸见黄驳。
瘦牧正苦饥,疮鸟复下啄。
闵心无柘弹,投块徒自数。
力小不能中,汗颜惭且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寂的村庄,诗人划着小船在水面上,远远看到对岸的黄驳。在这里,瘦弱的牧童正在忍受饥饿,而伤痕累累的鸟儿却在地上啄食。诗人心中感到难过,却没有弓箭可用,只能徒劳地投掷石块来试图驱赶它们。由于力气太小,无法准确击中目标,诗人感到羞愧和沮丧。
注释:
- 维舟:指在水上划船。
- 饭:这里指的是在村庄里用餐。
- 黄驳:一种颜色,形容对岸的景物。
- 瘦牧:形容牧童瘦弱的样子。
- 疮鸟:指受伤的鸟。
- 柘弹:柘树的种子,古时用于制作弓箭的材料。
- 投块:投掷石块。
- 汗颜:形容因羞愧而感到脸上出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青溪,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描绘乡村景象和日常生活,反映出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黄驳》创作于梅尧臣晚期,他在一段时间的游历中,观察到乡村生活的艰辛与自然界的不易,因而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弱者的同情。
诗歌鉴赏:
《黄驳》是一首描写乡村孤寂与自然艰辛的诗。诗人通过“维舟饭孤村”的开篇,展现了一个孤独的乡村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孤独的感觉。而“隔岸见黄驳”则用简单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与朴素。诗中“瘦牧正苦饥”描绘了牧童的艰辛,蕴含着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同情。再加上“疮鸟复下啄”,不仅突显了自然的残酷,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奈关系。
诗人在面对此情此景时,感到心中烦闷,因而提到“闵心无柘弹”,表现出内心的无力与失落。虽然想要有所行动,却只能“徒自数”,无奈之感油然而生。结尾的“力小不能中,汗颜惭且渥”更是将诗人的羞愧与沮丧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了他对自身无能为力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在悲伤与无奈中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的感慨,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无奈,极具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维舟饭孤村:诗人坐着船,来到一个偏僻的村庄,用餐。
- 隔岸见黄驳:在船的另一岸,看到那里的黄驳,象征一种孤独的美。
- 瘦牧正苦饥:描绘牧童的瘦弱与饥饿,体现生活艰辛。
- 疮鸟复下啄:受伤的鸟儿在地上啄食,暗含自然的残酷。
- 闵心无柘弹:诗人内心感到难过,但没有工具去改变现状。
- 投块徒自数:试图用石块驱赶鸟儿,但徒劳无功。
- 力小不能中:因力气小而无法击中目标,表达无奈。
- 汗颜惭且渥:因无能为力而感到羞愧,流露出深厚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黄驳象征孤独与无助,传达情感。
- 拟人:疮鸟被描绘得有情感,增强了悲情氛围。
- 对仗:每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深刻观察,对自然艰难的无奈,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村:象征孤独与偏僻,体现生活的孤立感。
- 黄驳:色彩与景象的结合,表现出一种凄美。
- 瘦牧:代表生活的艰辛,反映社会底层的苦楚。
- 疮鸟:象征脆弱与受伤,传达自然界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瘦牧”指的是哪个角色? A. 诗人
B. 牧童
C. 渔夫
答案:B -
诗人感到无能为力的原因是什么? A. 没有食物
B. 没有柘弹
C. 没有朋友
答案:B -
“汗颜惭且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羞愧
C. 骄傲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作品,展现乡愁与孤独。
- 《登高》:杜甫的名作,描绘对生活苦难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王维的诗作,表达离别与思念情感,与《黄驳》在孤独主题上有相似之处。
- 《江雪》:柳宗元的诗,描绘了孤独与寒冷的意境,与梅尧臣的孤村景象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诗词鉴赏指南》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