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时间: 2025-01-19 19:47:19

水鉴中看尤未老。

乘兴拿舟,更向湘江过。

俯仰太虚都一个。

九春风思谁吟到。

闲上钓台云外坐。

待得金鳞,始放芳尊倒。

醉后言归犹更早。

素纤有数君须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水鉴中看尤未老。乘兴拿舟,更向湘江过。俯仰太虚都一个。九春风思谁吟到。闲上钓台云外坐。待得金鳞,始放芳尊倒。醉后言归犹更早。素纤有数君须道。

白话文翻译:

在水面上照见的我,似乎还没老去。兴致勃勃地划着小舟,向湘江驶去。俯首仰望,天空与大地一体无二。春天的风,谁会吟唱它的思绪呢?闲坐在钓台上,远离尘世。等到钓到金鳞时,才会把美酒倾倒。醉后归去,反而更早些。你我之间的情谊,须要细细道来。

注释:

  • 水鉴:指水面,能映照出人的影像。
  • 乘兴:兴致勃勃,带着愉悦的心情。
  • 湘江:指湘江,流经湖南,风光秀丽。
  • 俯仰:低头和抬头,指观察周围的景象。
  • 九春:指春天,常用于描绘生机盎然的景象。
  • 金鳞:指鱼,象征着收获。
  • 芳尊:美酒的酒杯。
  • 素纤:指细腻的情感或关系。

典故解析:

“九春”意指春天,古代诗文中常用春天来象征希望与生机。“金鳞”是古人对鱼的美称,常用来表示收获与成功。湘江在历史上与许多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古诗中都有对湘江的描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裳,字子元,号云溪,宋代著名词人。他的创作风格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以田园和游览题材为主,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蝶恋花》创作于黄裳游历湘江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诗人寄情于自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间深厚情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通过描写春游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开篇以“水鉴”引入,镜面般的水面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形象,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诗人对时光的感慨。接着,诗人以“乘兴拿舟”描绘了出游的兴致,湘江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俯仰太虚都一个”,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人生的哲学。诗人同时也在反思春风的意义,似乎在问,春风的思绪又是谁在吟唱?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悟,也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后半部分,诗人闲坐钓台,期待着收获的时刻,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惜。而“醉后言归犹更早”则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满足与归属感,暗示着在醉意中对归家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悠然的情感,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索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水鉴中看尤未老”:水面如镜,映照出诗人未老的身影,暗示诗人虽年长但依然保持年轻的心态。
  2. “乘兴拿舟,更向湘江过”:兴致勃勃地划船,向湘江驶去,表现出诗人对游览的热情。
  3. “俯仰太虚都一个”:低头仰望,天地一体,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融洽。
  4. “九春风思谁吟到”:春风中,谁在吟唱这股思绪,表达人生的哲理与孤独感。
  5. “闲上钓台云外坐”:悠闲地坐在钓台上,远离尘世的烦恼。
  6. “待得金鳞,始放芳尊倒”:期待钓到鱼后,才会畅饮美酒,这象征着人生的收获与享受。
  7. “醉后言归犹更早”:喝醉后反而更想回家,体现对家的思念与归属感。
  8. “素纤有数君须道”:细腻的情感需要细细道来,暗示朋友间的情谊。

修辞手法:

  • 比喻:水鉴比喻岁月的流逝,反映内心的感受。
  • 对仗:如“俯仰太虚”与“闲上钓台”,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春风被赋予情感,表现其对人的思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游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一种洒脱自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鉴:象征反思与自我认识。
  • 湘江:代表自然的美丽与人文的积淀。
  • 金鳞:象征着成功与收获,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芳尊:美酒,象征着生活的享受与友谊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水鉴中照见的是什么?

    • A. 风景
    • B. 诗人的影像
    • C. 朋友的身影
    • D. 天空
  2. 填空题:诗人乘兴拿舟,向___过。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金鳞”象征着友谊。(对/错)

答案:

  1. B
  2. 湘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春夜的美景,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 《渔舟唱晚》(王维):同样反映对自然的热爱与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词对比:

  • 比较《蝶恋花》中对自然的描绘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孤独与对自然的热爱,但黄裳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李白则更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黄裳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