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长史纵之任常州》

时间: 2025-01-01 15:03:43

不与名利隔,且为江汉游。

吴山本佳丽,谢客旧淹留。

狭道通陵口,贫家住蒋州。

思归复怨别,寥落讵关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与名利隔,且为江汉游。
吴山本佳丽,谢客旧淹留。
狭道通陵口,贫家住蒋州。
思归复怨别,寥落讵关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长史赴任常州的送别之情。诗人希望不受名利的束缚,与友人一起游玩江汉美景。吴山本是风景如画之地,以前曾有谢道韫这样的名士在此留连。狭窄的道路通向陵口,贫穷的家庭住在蒋州。诗人内心渴望归乡,却因离别而感到怨恨,寂寥的心情也与秋天的萧瑟有关。

注释:

  • 名利:指名声和利益,古人常常追求名利,而诗人此处表示与之无关。
  •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古时的名胜之地。
  • 吴山:指位于今江苏省的吴山,因其美丽的风景而闻名。
  • 谢客:指谢道韫,是东晋著名的才女,诗人提及她来说明美景吸引人的程度。
  • 狭道:指的是小路,形容通往陵口的道路。
  • 陵口:古代的一个地名,可能指与陵墓相关的地方。
  • 蒋州:古代的一个地名,此处可能指与贫家相联系的地方。
  • 思归复怨别: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怨恨。
  • 寥落:形容孤单与凄凉。
  • 讵关秋:表示秋天的冷清与离别之情的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2年-约788年),字宗武,号清白,唐代诗人,生于今江苏省,才华横溢。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风格清新自然,常蕴含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戴叔伦送别友人李长史赴任常州之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诗中描绘了江汉的美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送李长史纵之任常州》是一首充满淡淡忧伤和深刻思考的送别诗。诗人在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与对名利的淡然,展现了其高洁的品格与深厚的友情。全诗通过对江汉美景的描绘,构建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离别的苦楚。

首句“不与名利隔,且为江汉游”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厌倦,强调了与友人共游的乐趣。接下来的“吴山本佳丽,谢客旧淹留”则引入了历史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厚重感,既描绘了吴山的美丽,又暗含了对友人出任的期待与怀念。

“狭道通陵口,贫家住蒋州”这两句则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乡村的宁静画面,同时暗示了诗人对贫苦生活的感慨。最后两句“思归复怨别,寥落讵关秋”更是将离别的情感推向高潮,秋天的萧瑟与离别的愁苦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在情感上非常真挚,语言优美,意象清晰,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洁的情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与名利隔:诗人表明自己不在乎名利,与世俗保持距离。
  2. 且为江汉游:表示与友人一同游玩江汉,享受自然之美。
  3. 吴山本佳丽:吴山本身就风景优美,进一步强调游玩的乐趣。
  4. 谢客旧淹留:提及谢道韫,表达对历史名士的敬仰,说明此地曾吸引过许多才华横溢之人。
  5. 狭道通陵口:描绘出通往陵口的狭窄小路,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6. 贫家住蒋州:写出贫穷的家庭生活,暗示世道艰难。
  7. 思归复怨别:诗人内心渴望归家,但又对离别产生怨恨。
  8. 寥落讵关秋:秋天的冷清与离别的情感交织,表达出一种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名利”与“江汉”的对比,体现诗人心境的变化。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狭道”和“贫家”的对比。
  • 意象: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结合,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送别之情,反映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汉:象征着自然之美和诗人心灵的归宿。
  • 吴山:代表着美丽与历史的交融,给人以文化的沉淀与艺术的享受。
  • :象征着离别、孤独与生命的无常,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情感基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吴山”是指哪个地方? A. 江苏
    B. 浙江
    C. 四川
    D. 广东

  2. “思归复怨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归乡的渴望
    B. 对名利的追求
    C. 对朋友的喜爱
    D. 对自然的向往

  3.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A. 追求名利
    B. 无所谓
    C. 渴望名利
    D. 反感名利

答案:

  1. A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对比戴叔伦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送别》,两者都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感伤,但戴叔伦更强调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的向往,而王维则多了一份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精华》
  • 《戴叔伦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