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严丽生姻丈惠诗 其二》

时间: 2025-01-14 11:44:41

典册珍珠聚一船,凿轮老手腹便然。

诗吟花月春江夜,帖补湍流带石天。

方驾曹刘飞藻速,差肩徐庾瓣香虔。

朱陵地肺遥相望,收取声名不计年。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韵答严丽生姻丈惠诗 其二

作者: 沈道宽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典册珍珠聚一船,凿轮老手腹便然。
诗吟花月春江夜,帖补湍流带石天。
方驾曹刘飞藻速,差肩徐庾瓣香虔。
朱陵地肺遥相望,收取声名不计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珍贵的典籍和美丽的珍珠聚集成一船,老练的船工熟练地操控着船只。夜晚春江上,诗人在花月之下吟唱,仿佛在流动的湍流中,带着石头的天光。我们驾驭着曹操和刘备那样的才能,飞快地如同水中的藻草;与徐庾相比,我们的香气却显得谦虚。远望朱陵的地方,收获名声的时间并不重要。

注释:

  • 典册:指书籍、典籍。
  • 珍珠:比喻珍贵的东西。
  • 凿轮:指船舵,操控船只的工具。
  • 腹便然:形容老手熟练掌握,运用自如。
  • 春江夜:春天的江面,夜晚景色。
  • 帖补:修补,弥补。
  • 湍流:急流,流动迅速的水流。
  • 曹刘:曹操和刘备,指才华出众的人。
  • 徐庾:指徐祯卿和庾信,都是著名的诗人。
  • 朱陵:指朱陵,是古地名,象征远方的地方。
  • 地肺:地面的深处,表示遥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道宽,清代诗人,出身于士族家庭,擅长诗词,作品以清丽见称,表现出对生活的热情与对文学的执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与友人严丽生的诗歌往来中,反映了诗人对文学和友谊的珍视,表达了对人生名声与价值观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春江夜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开篇以“典册珍珠聚一船”引入,营造出一种珍贵而美丽的氛围,象征着知识与友谊的结合。接着,诗人通过对“诗吟花月春江夜”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仿佛诗人正沉浸在这诗意的境界中。

“方驾曹刘飞藻速”一句,显示了诗人对才能的自谦,曹操和刘备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诗人将自己与之对比,体现出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同时,诗中提到的徐庾,象征着文学的传承与谦逊,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文学的敬重。

最后,通过“朱陵地肺遥相望”,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尽管收获名声的时间并不重要,但追求内心的充实与真实的价值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整首诗情韵悠长,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生活哲理的深思,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典册珍珠聚一船:将书籍和珍珠比作珍贵的事物,象征友谊的珍贵。
  2. 凿轮老手腹便然:老练的船工操控自如,象征经验和熟练。
  3. 诗吟花月春江夜: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诗人沉浸于自然之中。
  4. 帖补湍流带石天:隐喻诗歌和生活的修补与提升。
  5. 方驾曹刘飞藻速:自谦之意,表达对历史人物的崇敬。
  6. 差肩徐庾瓣香虔:徐庾象征谦虚的诗人,表现诗人的谦逊。
  7. 朱陵地肺遥相望:对未来的向往,表达一种人生态度。
  8. 收取声名不计年:强调内在价值,名声不是最重要的。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有较好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典册珍珠”,通过比喻的方式提升了意象的丰富性。
  • 排比:诗中多次使用排比,增强了气势和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友谊、生活、文学的追求展开,表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强调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对文学的热爱。在对比中反映出谦逊与追求卓越的精神,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典册:象征知识与文化的积累。
  • 珍珠:代表珍贵的友谊和人生经历。
  • 春江:象征生机与希望。
  • :暗示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 朱陵:象征着未来的美好愿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典册”指代什么?

    • A. 书籍
    • B. 珍珠
    • C. 船只
  2. 诗人将自己与谁相比,表现出自谦?

    • A. 刘备
    • B. 曹操
    • C. 徐庾
  3. 诗中“收取声名不计年”表达了什么态度?

    • A. 对名声的追求
    • B. 对内在价值的重视
    • C. 对时间的无所谓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强调豪放与人生短暂。
  • 杜甫《春望》: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两首诗和沈道宽的诗在对生活的态度上有所不同,李白更为豪放,杜甫则更为沉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诗人个性。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沈道宽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