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8 23:53:41

晴阳媚月春花粲,差堪比、君词翰。

第二泉边三径远。

青丝络马,紫烟笼袖,肯为蓬蒿恋。

子虚定有同时羡,笔露文澜惊扑面。

十二碧栏游已遍。

红亭词句,翠鬟歌曲,且把清樽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晴阳媚月春花粲,差堪比君词翰。
第二泉边三径远。青丝络马,紫烟笼袖,肯为蓬蒿恋。
子虚定有同时羡,笔露文澜惊扑面。
十二碧栏游已遍。红亭词句,翠鬟歌曲,且把清樽劝。

白话文翻译:

阳光明媚,月色柔美,春花争艳,实在难以比拟你那优美的诗句。
在第二泉边,三条小径遥远而静谧。青丝缠绕马头,紫烟笼罩衣袖,愿意为这蓬蒿之地留恋。
子虚(即神话中的人物)一定会对此羡慕,与我同在,笔尖流露出文采,仿佛扑面而来。
在这十二道碧栏前游玩已是遍历,红亭内的词句,翠鬟的歌曲,且请我劝你共饮清酒。

注释:

  • 晴阳:晴朗的阳光。
  • 媚月:柔美的月光。
  • 春花粲:春天的花朵盛开,色彩鲜艳。
  • 第二泉:可能指代某个特定的泉水,象征幽静之处。
  • 青丝:马的鬃毛。
  • 紫烟:形容衣袖轻盈飘逸的样子。
  • 蓬蒿恋:意指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
  • 子虚:古代神话人物,常用来指代空幻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士奇(1660年-1735年),清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因其精通诗词而享有盛名,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是高士奇在与友人共游时所作,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与友人的相伴,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诗歌鉴赏:

《青玉案三首 其二》展现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细腻观察与对友谊的深切珍视。首句以“晴阳媚月春花粲”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图景,阳光的璀璨与月光的柔和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接着,诗人将这种自然之美与友人的才华进行了比较,表达出对友人诗才的赞美之情。第二节则通过描绘“第二泉边三径远”的幽静场景,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这里的“青丝”与“紫烟”富有动感,展现了一种轻盈的生活态度。

而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子虚定有同时羡”,可见他认为这份美景与诗情是人人向往的。最后以“且把清樽劝”结尾,既是对友人的邀请,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享受,展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情感真挚,诗人通过春天的自然景象与友谊的情感相结合,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晴阳媚月春花粲:描绘春日的美好景象,阳光明媚,月色柔和,春花盛开。
  2. 差堪比君词翰:自然之美难以与友人的诗才相提并论,表达对友人的敬佩。
  3. 第二泉边三径远:引入一个幽静的场所,暗示诗人的闲适心境。
  4. 青丝络马,紫烟笼袖: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优雅的生活方式。
  5. 肯为蓬蒿恋:表现对自然的眷恋,倾向于简朴的生活。
  6. 子虚定有同时羡:感叹这种美好情境,连虚幻的神话人物也会羡慕。
  7. 笔露文澜惊扑面:形容书写的才华如潮水般涌现,令人震撼。
  8. 十二碧栏游已遍:指在美景中游览,暗示曾经的欢聚。
  9. 红亭词句,翠鬟歌曲:描绘红亭里的诗歌与歌曲,营造愉悦的氛围。
  10. 且把清樽劝:劝酒,表达对生活的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诗人的情感,增强诗意。
  • 拟人:用“子虚”来表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对仗:如“晴阳媚月”与“春花粲”形成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与友谊,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人诗才的赞美。整体情感基调轻松愉悦,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晴阳:象征希望与生机。
  • 媚月:代表柔和与宁静。
  • 春花:象征青春与美好。
  • 青丝:象征优雅与自由。
  • 紫烟:象征梦幻与浪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第二泉”指的是什么? A. 水源
    B. 山峰
    C. 林间

  2. 诗中“笔露文澜惊扑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惊艳
    C. 忧伤

  3. “红亭词句,翠鬟歌曲”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A. 饮酒作乐
    B. 读书学习
    C. 旅行探险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 陆游

诗词对比:

  • 高士奇的《青玉案》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均以青玉案为名,前者注重自然与友谊,后者则着重于豪情与壮志。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论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入门》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