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同年达梅岑检讨奉使西域》

时间: 2025-01-06 08:31:16

凉州西去万重山,鸿鹄高飞雉子斑。

珥笔词臣秋出塞,櫜弓都护夜临关。

风吹白草霜千里,天接黄沙月一湾。

羌管未妨听野戍,班生三十好容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同年达梅岑检讨奉使西域
凉州西去万重山,
鸿鹄高飞雉子斑。
珥笔词臣秋出塞,
櫜弓都护夜临关。
风吹白草霜千里,
天接黄沙月一湾。
羌管未妨听野戍,
班生三十好容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朋友达梅岑前往西域的情景。凉州向西延伸,绵延的山峦如万重,鸿鹄在高空自由翱翔,雉子则在地面斑驳可见。诗人身为词臣,在秋天出塞,带着笔墨;而都护则在夜晚巡视边关,手握弓箭。风吹过白草,霜染千里,天空与黄沙交接,月亮在水湾上闪烁。羌笛的乐声并未妨碍听到边防的警报,班生三十岁,正值青春年华,容貌依旧美丽。

注释

  • 凉州:古代地名,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地处西北边陲。
  • 鸿鹄:一种大雁,象征高飞之志。
  • 雉子:野鸡,常用于对比鸿鹄的高贵和地位。
  • 珥笔:耳朵上挂着笔,指代文人。
  • 櫜弓:悬挂的弓箭,象征军人。
  • 羌管:羌族的乐器,象征边疆的民族风情。
  • 班生:指班固,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伊秉绶(1783-1856),字子诚,号北溟,清代诗人,文学家。其作品多描绘边疆风光及士人情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道光年间,正值国家对西域的开拓时期,诗人借送别之际,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及对西域壮丽山河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线,通过描绘西域的壮丽山川和边塞的生活,表达了对友人出征的祝福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全诗采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万重山”“白草霜千里”“黄沙月一湾”,不仅勾画出了一幅壮美的边塞图景,更渗透着诗人对西域的向往与思考。

诗中的“鸿鹄高飞”与“雉子斑”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寄托与期望。接下来的“珥笔词臣秋出塞”则展现了诗人的身份和对文人的自豪感,强调了文人也能在国家需要时走出文人之路,参与边疆建设。

最后两句的“羌管未妨听野戍,班生三十好容颜”不仅传达了边防的紧张氛围,也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美好与珍贵,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凉州西去万重山:描述地理位置,壮丽的山川映衬出旅途的艰难。
  • 鸿鹄高飞雉子斑:用飞鸟比喻理想与追求,隐含了对友人志向的赞美。
  • 珥笔词臣秋出塞:表明诗人作为文人的身份,秋季出征,象征着离别之情。
  • 櫜弓都护夜临关:描绘边关的守卫,突显出边防的责任与重任。
  • 风吹白草霜千里:环境描写,反映出严酷的边塞气候。
  • 天接黄沙月一湾:对自然的描绘,引发人们的沉思。
  • 羌管未妨听野戍:音乐与边疆生活的融合,展现边塞文化。
  • 班生三十好容颜:对青春的珍视与感慨,具有人生哲理。

修辞手法

  • 比喻:鸿鹄与雉子的对比,象征理想与现实。
  • 对仗:如“白草霜千里”“黄沙月一湾”,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风吹白草,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对西域壮丽的向往,以及对青春与时光的感慨。诗人以自然为背景,抒发对人生、理想和友谊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艰难与壮丽,代表旅途的挑战。
  • 鸿鹄: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白草:代表边疆的荒凉与孤寂。
  • 羌管:象征异域风情与边防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清代
    • C. 宋代
    • D. 明代
  2. 诗中“鸿鹄高飞”与“雉子斑”分别象征什么?

    • A. 理想与现实
    • B. 生死与命运
    • C. 爱情与友情
    • D. 贫富与贵贱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班生”指的是谁?

    • A. 班固
    • B. 班昭
    • C. 班婕妤
    • D. 班门弄斧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送同年达梅岑检讨奉使西域》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但前者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与友谊的祝福,而后者则强调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