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遍召群神到海东,不知香火普天同。
灵旗来往当神速,未必停洋待顺风。
白话文翻译:
召集各路神灵来到海东,不知道香火已遍及天地。灵旗迅速来回,不一定等着风来航行。
注释:
- 遍召:到处召集,广泛召唤。
- 群神:众多神灵,这里指祭祀的神明。
- 香火:祭祀时点燃的香和火,象征着对神灵的敬仰与祈求。
- 灵旗:神灵的旗帜,象征着神灵降临或神圣的象征。
- 当神速:迅速、快速地,强调神灵的灵动。
- 未必:并不一定。
- 停洋:指停泊在海洋,等待出航。
- 顺风:顺着风向航行,意味着顺利出航。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经典典故,但其涉及的祭祀和召神的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祭祀往往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彭廷选,清代诗人,生活在清朝时期,作品风格多样,常描绘自然景色和民俗生活,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和意象表现。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可能与当时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相关,反映了人们对于神灵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海东地域的特殊性也可能影响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诗歌鉴赏:
《盂兰竹枝词其三》是一首极具民间色彩和神秘气息的诗作。诗中通过召唤神灵的情景,展现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和期望,表达了一种对神灵的敬仰和对平安幸福生活的渴望。
首句“遍召群神到海东”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呼唤神灵的意图十分明确,给人一种热闹而神圣的氛围。接下来的“不知香火普天同”则暗示了人们对神灵的祭祀活动遍及各地,表达了信仰的普遍性。灵旗的描写更是将神秘的氛围推向高潮,表现了神灵的迅速反应和人们对其庇佑的期待。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通过对神灵的召唤与祭祀活动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同时,诗中隐含的对海洋的描绘,也暗示了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与之和谐共处的愿望。这些情感汇聚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体现了清代人们对于信仰与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遍召群神到海东”:以“遍”字强调广泛性,描绘了一个热烈的祭祀场景,显示出民间信仰的广泛。
- “不知香火普天同”:表达了祭祀活动的普及性和广泛性,暗示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祈求。
- “灵旗来往当神速”:灵旗的描写,表现了神灵的快速响应,突出了神的神秘性和超越常人的力量。
- “未必停洋待顺风”:强调了航行的主动态度,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再单纯依赖外部条件。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提高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通过“香火”和“灵旗”暗喻对神灵的依赖和信仰。
- 夸张:表现神灵的神速,显示出人们对神灵的崇敬。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祭祀与信仰,传达了对神灵的敬仰与生活的美好期望,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香火:象征着对神明的崇敬与祈求,反映了人们的信仰与精神寄托。
- 灵旗:代表神灵的降临,传达神秘与力量。
- 海洋:象征着自然的广阔与不确定性,体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盂兰竹枝词其三》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彭廷选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香火”指的是什么?
- A. 烹饪的香料
- B. 祭祀的香和火
- C. 照明的火
- D. 祭品的香味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祭祀与信仰
- C. 爱情
- D. 战争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盂兰盆会》:同样涉及祭祀主题的民间诗歌。
- 《秋夕》:描绘自然与生活的诗作。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盂兰竹枝词其三》相较,两者都通过不同的意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强调集体信仰与祭祀的共鸣。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彭廷选研究》
- 《古代诗词赏析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