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潘良贵三江亭》

时间: 2025-01-19 22:39:42

神襟百虑不容侵,胜概乘閒偶访寻。

趺坐岂无观水术,临流应有济川心。

敛将蓬岛溶溶气,散作阳春字字金。

郢曲调高人寡和,微生何敢缀雄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神襟百虑不容侵,胜概乘閒偶访寻。
趺坐岂无观水术,临流应有济川心。
敛将蓬岛溶溶气,散作阳春字字金。
郢曲调高人寡和,微生何敢缀雄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心中百般忧虑无法侵扰,反而在闲暇中偶然地寻访美好。坐着时并非没有观察水流的技艺,面对溪流时更应具备一种帮助他人的情怀。将蓬莱的气息收敛起来,化作春日的金色字句。高亢的郢曲总是少有人能和谐地唱出来,微弱的生灵又怎敢在此时附和高歌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神襟: 指心中的情感与思想。
  • 胜概: 意指美好的景象或情趣。
  • 趺坐: 坐着,腿部盘坐的姿势。
  • 济川心: 意指帮助他人的心,济助河川。
  • 蓬岛: 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美好与悠然。
  • 郢曲: 指古代的乐曲,郢为地名,代表高雅的音乐。
  • 微生: 微小的生灵。

典故解析:

  • 蓬莱: 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理想与超脱。
  • 郢曲: 代表高雅音乐,常用于比喻难以共鸣的艺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晋锡,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山水诗、咏物诗,作品多描绘自然之美与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开篇“神襟百虑不容侵”即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宁静,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在繁忙与纷扰的生活中,仍希望能够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接下来的“胜概乘閒偶访寻”进一步点明了诗人对美好情景的偶然觅寻,这种闲适的状态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诗人强调“趺坐岂无观水术”,表现出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面对流动的水,他自然产生了“济川心”,即帮助他人的情怀,这种心态让他在静谧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敛将蓬岛溶溶气,散作阳春字字金”一句,通过对蓬莱仙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美好与对自然的感悟,春日的金色字句则象征着希望与生机。最后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对高雅艺术的敬畏与对自我表达的谦逊,提到“微生何敢缀雄吟”的时候,似乎在提醒自己要保持谦卑,珍惜自然与生命的真实感受。

整首诗构筑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思考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烦扰的心境,令人感到心灵的宁静与升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神襟百虑不容侵: 表达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界杂念侵扰。
  2. 胜概乘閒偶访寻: 利用闲暇时光,偶尔去寻觅美好的景象。
  3. 趺坐岂无观水术: 通过静坐观察水流,暗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4. 临流应有济川心: 面对流水时,心中应有助人的情怀。
  5. 敛将蓬岛溶溶气: 收敛蓬莱仙境的气息,象征心灵的寄托。
  6. 散作阳春字字金: 这些气息化为春日金色的字句,充满希望。
  7. 郢曲调高人寡和: 高昂的郢曲少有人能和谐地演绎。
  8. 微生何敢缀雄吟: 微小的生灵怎敢与之共鸣,流露出谦卑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句子更加和谐。
  • 象征: 蓬莱、郢曲等意象象征理想与高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蕴含着对人性与生命意义的思考,展现了宁静致远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神襟: 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象征。
  • 蓬岛: 代表理想与美好的境地。
  • 郢曲: 高雅艺术的象征,表达出对艺术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A. 敛将蓬岛溶溶气
    B. 神襟百虑不容侵
    C. 郢曲调高人寡和

  2. “趺坐岂无观水术”中的“观水术”指的是什么?
    A. 看水流的技巧
    B. 水的美丽
    C. 帮助他人的心情

  3. 诗中提到的“蓬岛”象征什么意思?
    A. 自然的美好
    B. 理想与超脱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龚自珍《己亥杂诗》与陈晋锡的风格对比:龚自珍的诗多表现出对时代的反思与自我激励,而陈晋锡则更注重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宁静,二者均展现了优秀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