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说诏初下,预知归有期。趣装行去矣,俟命且安之。出处宛如梦,去来惟有诗。为传千里信,先报棣华知。
白话文翻译
听说皇帝的诏书刚刚下达,预感到归乡的日子不远了。急忙整理行装准备离去,等待命运的安排并安心接受。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像是一场梦,来去之间只有诗作留存。为了传递千里之外的消息,先告知棣华知晓。
注释
- 诏初下:指皇帝的诏书刚刚下达。
- 预知归有期:预感到归乡的日子不远了。
- 趣装:急忙整理行装。
- 俟命且安之:等待命运的安排并安心接受。
- 出处:指出仕和归隐。
- 棣华:指兄弟或亲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居士,宋代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北宋末年及南宋初年担任重要官职,曾力主抗金,后因政治斗争被贬。李纲的诗文多反映其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风格沉郁顿挫。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纲在接到皇帝的诏书后,预感到自己即将归乡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归乡的期待和对命运的接受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仕途如梦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期待和对命运的接受。首句“闻说诏初下,预知归有期”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即归乡的期待。接下来的“趣装行去矣,俟命且安之”则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接受态度,无论出仕还是归隐,都像是一场梦。最后两句“为传千里信,先报棣华知”则体现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和传递消息的愿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说诏初下,预知归有期:听说皇帝的诏书刚刚下达,预感到归乡的日子不远了。
- 趣装行去矣,俟命且安之:急忙整理行装准备离去,等待命运的安排并安心接受。
- 出处宛如梦,去来惟有诗: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像是一场梦,来去之间只有诗作留存。
- 为传千里信,先报棣华知:为了传递千里之外的消息,先告知棣华知晓。
修辞手法
- 比喻:“出处宛如梦”,将出仕和归隐比作梦,形象地表达了仕途的虚幻和无常。
- 对仗:“去来惟有诗”,通过“去来”和“惟有”的对仗,强调了诗作在人生变迁中的恒久价值。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归乡的期待和对命运的接受。通过“诏初下”、“预知归有期”等词句,展现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而“俟命且安之”、“出处宛如梦”则体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接受和对仕途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诏书:象征着皇帝的命令和仕途的变化。
- 归乡:象征着安宁和家的温暖。
- 梦:象征着仕途的虚幻和无常。
- 诗:象征着人生的记录和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闻说诏初下”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诏书刚刚下达 B. 皇帝的命令已经执行 C. 皇帝的诏书被拒绝 D. 皇帝的命令被修改
-
“出处宛如梦”中的“出处”指的是什么? A. 出仕和归隐 B. 出外和回家 C. 出门和进屋 D. 出征和归来
-
诗中“为传千里信,先报棣华知”表达了什么? A. 对皇帝的忠诚 B. 对亲友的思念 C. 对国家的忧虑 D. 对仕途的期待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变迁的感慨和对亲友的思念。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李纲的《次韵和归去来集字十首 其四》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变迁的感慨,但李纲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归乡的期待,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亲友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李纲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