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堤畔初黄柳,垂垂识客愁。
轩亭销丽日,风露共清秋。
世外閒双桨,天涯讯一鸥。
君看十刹海,何似百花洲。
白话文翻译
在堤岸旁,初春的柳树开始发黄,轻轻垂下,似乎在识别路过的客人的愁苦。亭子里,阳光渐渐消失,微风和露水交融在这清秋的时节。世外的悠闲划桨声,远方的鸥鸟传递着消息。你看看这十刹海的景色,哪里能和这百花洲相提并论呢?
注释
- 初黄柳:初春时节,柳树开始变黄,象征春天的到来。
- 垂垂识客愁:柳枝垂下,似乎能感应到过客的忧愁。
- 轩亭:指有轩的亭子,通常是供人休息和观景的地方。
- 销丽日:阳光慢慢消失,形容日落或阴云密布。
- 风露共清秋:秋天的风和露水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清新与宁静的气氛。
- 世外:形容远离尘世的地方,表示一种世外桃源的意境。
- 双桨:划船的动作,象征悠闲与自在。
- 十刹海:十座寺庙环绕的湖泊。
- 百花洲:百花盛开的岛屿,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锐,清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高远,常常结合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注重意境的营造。
创作背景
《东湖》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并存的时期。诗人以东湖的美丽景色为背景,抒发自己的愁苦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东湖》以清新自然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湖畔秋景,诗人在这里不仅表达了对美的赞美,也流露出淡淡的愁绪。开篇用“堤畔初黄柳”引入,柳树在初春时节的黄绿交替中,似乎也在感知过路人的情感,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自然与人心相通,形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的“轩亭销丽日”,诗人描述了亭子里的日落,强调了秋天的清冷与宁静,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此时,风和露水共同营造出一种清秋的意境,给人以深远的思考空间。随着“世外闲双桨”的出现,诗人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世的境地,划船的悠闲与天涯的鸥鸟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君看十刹海,何似百花洲”以对比的手法结束全诗,十刹海虽美,但百花洲的美丽更胜一筹,引导读者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追求与渴望。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堤畔初黄柳:描绘春天的初景,柳树开始发黄,象征生机。
- 垂垂识客愁:柳枝低垂,似乎在感受过客的愁苦,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 轩亭销丽日:亭子里阳光渐渐消失,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风露共清秋:秋天的风与露水交织,表现出清新和冷冽的气息。
- 世外闲双桨:远离尘世,悠闲划桨,强调一种自由与安宁的生活。
- 天涯讯一鸥:远方的鸥鸟传递着消息,象征着对远方的思念。
- 君看十刹海:引导读者注意周围的景色,暗示对美的追求。
- 何似百花洲:通过对比,强调百花洲的美丽更胜一筹,抒发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柳树与人心的联系,形成一种生动的意象。
- 拟人:柳树“识客愁”,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现力。
- 对仗:如“风露共清秋”与“世外闲双桨”对称,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春天与生机,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柔情与忧愁。
- 亭:象征宁静与休憩之地,反映诗人的闲适心境。
- 风露:象征秋天的清新与惆怅,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
- 双桨:象征自由与悠闲的生活方式。
- 鸥:象征孤独与远方的思念,暗示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初黄柳”指的是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轩亭销丽日”中的“销”字可以理解为: A. 消失
B. 燃烧
C. 照耀
D. 维护 -
诗中提到的“百花洲”与“十刹海”相比,代表了什么? A. 喧嚣与宁静
B. 自然与人造
C. 理想与现实
D. 春夏与秋冬
答案: 1.A 2.A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东湖》更注重描绘自然环境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强调山水的雄伟和自我豪情。两者都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表达的方式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选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