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白》
时间: 2025-01-17 09:16: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李白
杜甫
二年客东都,
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
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
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
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
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
方期拾瑶草。
白话文翻译:
我在东都漂泊已经两年,
所经历的事情让我厌倦了世俗的机巧。
我与乡野之人交往,
常常吃到腥膻的食物,蔬菜也总是不够。
难道没有青精饭吗?
这让我面色不佳。
我缺乏良药良方,
山林间的痕迹似乎被扫荡一空。
李白啊,金闺之中的才子,
你也想脱身隐居,探讨幽深之事。
我亦有梁、宋之游,
希望能去寻觅那瑶草。
注释:
- 东都:指洛阳,是唐朝的东都。
- 机巧:指世俗的精巧和复杂,暗指繁琐的事务。
- 青精饭:指一种清淡的食物,象征着清高与纯净。
- 金闺:形容李白身处的富贵环境。
- 瑶草:古代传说中的神草,象征着美好和理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作品风格沉稳、深沉,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杜甫在东都洛阳的生活时期,反映了他对李白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生活的感慨。诗中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赠李白》是杜甫在东都生活时写给李白的诗,体现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全诗开头以“二年客东都”自述身世,展示了杜甫在政治动荡、社会动乱中的漂泊感。接着,杜甫用“所历厌机巧”表达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暗含对当时繁华却虚假的社会风气的不满。
随后,杜甫描绘了自己与野人相处的艰苦生活,生动地表现出他在物质匮乏中的苦闷与无奈。而“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一语,既流露出对清淡饮食的向往,也暗示了他渴望健康与美好的心情。接下来的“苦乏大药资”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痛苦感,显示了他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缺乏。
最后,诗中提到李白“金闺彦”,暗示李白的高贵与才华,杜甫则希望两人能共同追求理想,寻找那象征着美好与理想的“瑶草”。整首诗在情感上深邃而细腻,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切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成为了唐诗中描写友情与人生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二年客东都:自述在东都生活已久,暗示漂泊。
- 所历厌机巧:经历的事情让人厌倦,反映现实困扰。
- 野人对膻腥:与乡野人交往,饮食单调,生活艰苦。
- 蔬食常不饱:形容生活贫瘠,无法满足基本需求。
- 岂无青精饭:反问是否没有理想食物,表现渴望。
- 使我颜色好:希望通过饮食改善健康与气色。
- 苦乏大药资:缺乏良药,身体虚弱,暗示生活困境。
- 山林迹如扫:山林的美好似乎已被扫荡,体现失落感。
- 李侯金闺彦:赞美李白的才华与地位,表达敬意。
- 脱身事幽讨:希望李白能脱离世俗,追寻理想。
- 亦有梁宋游:提及自己也希望去游历其他地方。
- 方期拾瑶草:希望能寻找到理想中的美好事物。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青精饭”与“蔬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岂无青精饭”引发思考,增强情感。
- 比喻:用“瑶草”象征理想与美好,寓意深远。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对友人的思念与生活的苦闷展开,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表现出深厚的友情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东都:象征着繁华与复杂的世俗生活。
- 青精饭:象征着清高与理想的生活。
- 山林: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金闺:象征富贵与才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在《赠李白》中提到的“青精饭”指的是? A. 一种清淡的食物
B. 一种肉食
C. 一种药物
D. 一种酒 -
诗中提到的“瑶草”象征着什么? A. 友情
B. 财富
C. 理想与美好
D. 自然风光 -
“二年客东都”的“东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A. 长安
B. 洛阳
C. 成都
D. 南京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将进酒》 - 李白
- 《月下独酌》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将进酒》与《赠李白》:李白的豪放与杜甫的沉思形成鲜明对比,李白追求的是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而杜甫则在诗中表现出对现实的担忧与对理想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集》
- 《李白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