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赞》
时间: 2025-01-17 09:30: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弥陀愿满众生界,
众生界是本来心。
良由自心取自心,
往来西方极乐国。
蹔时敛念门户开,
处处文殊入普贤。
亲见本身无量寿,
情与无情成正觉。
白话文翻译
弥陀佛的愿望遍满了众生的世界,
众生的世界正是我们本来的心。
这一切都是出自于自己的内心,
往来于西方的极乐世界。
此时收敛心念,心灵的门户便会开启,
处处都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显现。
亲眼见到自己的无量寿命,
有情和无情都能成就正觉。
注释
- 弥陀:即阿弥陀佛,佛教中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
- 众生界:指所有众生的世界,体现佛教中万物皆有灵的思想。
- 本来心:指人的本性,清净而真实的心灵。
- 无量寿:佛教中指阿弥陀佛的寿命,象征永恒和不朽。
- 文殊、普贤:两位重要的菩萨,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人,宋代著名的词人、诗人,与苏轼、米芾并称“苏黄米”。他在书法和诗词上均有极高造诣,特别擅长行书。
创作背景
《弥陀赞》创作于黄庭坚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诗中融合了佛教思想与个人修行的实践,旨在引导人们关注自心,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觉悟。
诗歌鉴赏
《弥陀赞》是一首深具哲理的佛教题材诗作。诗中通过“弥陀愿满众生界”开篇,便揭示了弥陀佛对众生的慈悲与普度,强调了心灵的内在性和觉悟。接下来的几句则引导我们思考众生界和本来心之间的关系,显示出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万物皆从心出。通过“往来西方极乐国”,诗人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与向往。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蹔时敛念门户开”,暗示在修行过程中,心念的收敛能够开启更高的智慧。文殊与普贤的出现,象征着智慧与实践的结合,指引着修行者走向觉悟的道路。最后两句“亲见本身无量寿,情与无情成正觉”,表达了对自我本质的深刻领悟,情感与无情的统一,更突显了佛教思想中的“无我”与“圆融”。
整首诗不仅在形式上简练有力,也在内容上充满哲理,体现了黄庭坚在佛教思想方面的深厚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弥陀愿满众生界:开篇即点出弥陀佛对众生的愿望,强调普度众生的慈悲。
- 众生界是本来心:众生的世界与人的内心是密不可分的,体现了内心的真实状态。
- 良由自心取自心:一切都源于内心的觉悟,强调内心的重要性。
- 往来西方极乐国:向往理想的精神归宿,象征着对解脱的渴望。
- 蹔时敛念门户开:收敛心念则能开启心灵的智慧之门。
- 处处文殊入普贤:智慧与实践的结合,指引修行者。
- 亲见本身无量寿:通过修行,见到自我内心的真实与永恒。
- 情与无情成正觉:强调觉悟后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如“文殊入普贤”。
- 比喻:通过“西方极乐国”比喻理想的精神境界。
- 象征:众生界、本来心象征人心的真实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自心的修行,达到觉悟与内心的宁静,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实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弥陀:慈悲与救度的象征。
- 众生界:万物皆有灵的体现。
- 无量寿:象征永恒与不朽。
- 文殊、普贤:智慧与实践的双重指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弥陀愿满众生界中的“弥陀”指的是哪位佛?
- A. 释迦牟尼
- B. 阿弥陀佛
- C. 藏传佛教的观音
-
诗中提到的“文殊”象征什么?
- A. 慈悲
- B. 智慧
- C. 财富
-
本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个人奋斗
- B. 内心的觉悟与宁静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普贤行愿品》:讲述普贤菩萨的行愿,内容与本诗有相似之处。
- 《心经》:阐述空的智慧,与内心的觉悟密切相关。
诗词对比
- 唐代王维《终南山》:同样探讨了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王维更多的是描绘自然景色,而黄庭坚则更侧重于内心的修行与觉悟。
参考资料
- 《黄庭坚诗文集》
- 《佛教哲学与文学》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