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寄上元王木斋》
时间: 2025-01-17 08:46:05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木兰花慢 寄上元王木斋
作者: 文廷式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听秦淮落叶,浑不尽暮秋声。
况清歌寂寂,斜阳黯黯,客思沈沈。
题襟。那回去后,阻燕吴迢递六年心。
携手河桥又别,依然酒幔空青。
男儿何不请长缨,挥剑刜龙庭。
祇麻衣入试,金门献赋,那算功名。
藏形。不妨操畚,学兵符须入华山深。
四野荒鸡唤晓,万重飞雁回汀。
白话文翻译
我听到秦淮河边的落叶声,无法尽述这暮秋的萧索。更何况那清唱的歌声是如此寂静,斜阳昏暗,心中思绪沉重。
我提笔写下这篇词,想起回去后,经过燕吴的路途,这六年来的思念是多么漫长。
在河桥上再次相别,酒席上仍然是空荡荡的青色帷幕。
男子汉为何不请来长缨,挥剑斩龙,显露豪情壮志?
只穿着麻衣参加科举,金门献赋,这算得上什么功名?
躲藏身形也无妨,操起锄头,学习兵符,还是要深入华山。
四野的荒鸡叫醒了黎明,万重飞雁又回到了水边。
注释
- 秦淮:南京的秦淮河,历史悠久,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
- 清歌:指清脆悠扬的歌声,此处形容环境的寂静。
- 长缨:长缨指的是长鞭,象征着男子的勇气和志向。
- 麻衣:指平民衣服,这里与功名对比,表示对功名的轻视。
- 华山:五岳之一,历来为道教圣地,象征着志向高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廷式(约1630-1717),字子华,号青松,清代诗人,精于诗词,尤以词作著称。他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友情、归属的思考。六年的离别与思念让他倍感惆怅,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 寄上元王木斋》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词作。开篇以听到秦淮河的落叶声引入,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暗示着秋天的凋零和生命的无常。诗人以“清歌寂寂,斜阳黯黯”来描绘孤独的心境,展现了他对往昔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
接着,诗人提及自己在离别后漫长的思念,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感慨。词中提到的“长缨”与“麻衣”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他对事业和功名的反思,表明即使身处平凡,内心依然怀揣着壮志与追求。最后,四野的荒鸡与飞雁象征着希望与归属,给人以某种慰藉。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深具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听秦淮落叶,浑不尽暮秋声。”:通过声音的描写引入秋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气氛。
- “况清歌寂寂,斜阳黯黯,客思沈沈。”:清歌与斜阳的对比,加深了诗人的思绪与情感的沉重。
- “男儿何不请长缨,挥剑刜龙庭。”:表达了对英雄气概的向往,质疑当下的平凡与无为。
- “四野荒鸡唤晓,万重飞雁回汀。”:以自然意象结束,带来希望与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长缨”比喻勇气与追求。
- 对仗:例如“清歌寂寂,斜阳黯黯”,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代入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主要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在面对人生苦闷时的思考与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秦淮:象征着往事与记忆。
- 秋声:代表着生命的流逝与无常。
- 长缨:象征着壮志与理想。
- 麻衣:代表平凡与无奈。
- 飞雁:象征归属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长缨”象征什么?
A. 友情
B. 壮志
C. 财富 -
诗人对功名的态度是?
A. 渴求
B. 轻视
C. 忽视 -
词中的“荒鸡”象征了什么?
A. 失落
B. 希望
C. 现实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苏轼
- 《离骚》 屈原
诗词对比:
《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与《木兰花慢》中的“秋声”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对时间的感慨,后者则聚焦于对友谊与梦想的追求。两者都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欣赏》
- 《文廷式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