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此乡堪避地,乱后户翻增。
俗美嫌欺客,年丰爱施僧。
带星耕处轭,照雪纺时灯。
且作求田计,元龙岂我能。
白话文翻译
这地方适合避难,乱世之后,家户增多。
乡里的人美德高尚,却嫌弃外乡的客人,
丰收的年头,乐于施舍给和尚。
在星光下耕作,灯光照耀着如雪般的纺织物。
不如先制定一个求田的计划,元龙的才能岂是我能比拟的。
注释
- 堪避地:适合躲避的地方。
- 户翻增:家户数量翻倍增加。
- 俗美:乡土的美德,指当地人的道德风尚。
- 嫌欺客:对外来客人有排斥之意。
- 带星:星光下,形容夜晚。
- 照雪纺时灯:灯光照耀着如雪般的纺织物,描绘出宁静的夜晚和温暖的灯光。
- 求田计:寻找田地的计划。
- 元龙: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贤人或英雄,暗指一种理想的才能和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487年-1532年),明代诗人,字季和,号震川,浙江人。他以诗歌、散文和词赋闻名,尤其在诗歌上成就显著。高启的诗风深受唐诗影响,较为清新自然,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郊墅杂赋》是高启在明代时期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后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乡村景象,表现了人们在动乱后如何重建家园,追求安宁与富足的心理状态。
诗歌鉴赏
《郊墅杂赋 其二》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适合避难的乡村景象。诗的开头两句便以“此乡堪避地,乱后户翻增”引入,展现了这个乡村在乱世后的繁荣景象。乱世之后,许多人选择在此定居,暗示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
接下来的两句“俗美嫌欺客,年丰爱施僧”则反映了乡土人情的复杂性。虽然这里的人们有高尚的美德,但对外来客人却有所排斥,表现了人们在经历动荡后对外界的不信任。这一幅图景体现了人性中的矛盾。
“带星耕处轭,照雪纺时灯”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乡村夜晚图景,星光与灯光交织,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诗的最后一句“且作求田计,元龙岂我能”则流露出一种自谦的情怀,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显示出作者对未来的期望与不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的美好与人们的生存状态,具有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乡堪避地,乱后户翻增:
- 描述了这个乡村在动乱之后成为避难的好地方,户数很多,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俗美嫌欺客,年丰爱施僧:
- 反映出乡村人们的美德与对外来者的排斥,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对外部世界的警惕。
- 带星耕处轭,照雪纺时灯:
- 夜晚的宁静与温暖,描绘了人们在星光下辛勤耕作的画面,体现了生活的朴实和美好。
- 且作求田计,元龙岂我能:
- 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无奈,表达了一种自谦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乡村的美德与对客人的排斥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人际关系的复杂。
- 意象:星光、灯光、雪纺等意象交织,营造出宁静而温暖的氛围。
- 自谦:最后一句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的向往与自我反思,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的描绘,反映出人们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动乱后对人际关系复杂性的思考,表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乡村:象征安宁与希望。
- 星光:代表美好的愿景与未来。
- 灯光:象征温暖与人情。
- 雪纺:暗示生活的精致与美好。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的情感基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及对人性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此乡堪避地”主要指什么地方? A. 繁华城市
B. 适合避难的乡村
C. 充满乱世的地方
D. 无人居住的荒地 -
诗中“年丰爱施僧”反映了什么样的人情风尚? A. 吝啬
B. 施舍
C. 排斥
D. 竞争 -
“且作求田计,元龙岂我能”中的“元龙”指代什么? A. 诗人自己
B. 传奇人物
C. 田园诗
D. 无法实现的理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高启《郊墅杂赋》与王维《山居秋暝》:
- 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乡村的美好,但高启更侧重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而王维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