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泒泉从千丈崖,
轰霆跳雪泻将来。
无论惊杀行人著,
两岸诸峰震欲摧。
白话文翻译:
一股泉水从千丈高的悬崖倾泻而下,
如雷霆般轰鸣,雪花般飞舞,奔涌而来。
不管是惊吓到行人,还是把人吓坏,
两岸的山峰都在震动,似乎要被摧毁。
注释:
- 泒泉:指急流、泉水急速流下的样子。
- 千丈崖:形容悬崖的高度,千丈即一千丈,非常高的意思。
- 轰霆:形容水流的声音如雷霆般震耳欲聋。
- 跳雪:指水花飞溅,像雪花一样四散。
- 惊杀:形容行人被惊吓到的程度。
- 震欲摧:山峰因水流的轰鸣而震动,仿佛快要被摧毁。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描写的悬崖和奔流的泉水在中国诗歌中常常与自然的壮丽和险峻相联系,反映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杨万里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生活百态,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发祈门悟法寺,溪行险绝六首》是杨万里在行旅途中所作,表现了他对壮丽山川的感受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此时南宋正处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时期,诗人的创作也受到了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壮观景象,泉水从高崖飞流而下,发出如雷霆般的轰鸣声,描绘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诗中的“泒泉”不仅是自然的表现,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表现了他对大自然威力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无论惊杀行人著”,反映了自然力量对人的震撼,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显得非常微妙。最后两句则通过对山峰的描绘,加深了这种自然震撼的感觉,仿佛一切都在泉水的冲击下动摇,突显出自然的无比力量。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泒泉从千丈崖:开篇即以“泒泉”引入,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展现出高耸的悬崖和奔涌的泉水。
- 轰霆跳雪泻将来:通过“轰霆”和“跳雪”的比喻,将泉水的声势和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 无论惊杀行人著:展现了人面对自然时的脆弱,行人被泉水的声音所惊吓,体现了自然的威严。
- 两岸诸峰震欲摧:最后总结,通过对两岸山峰的描绘,强调了自然力量的巨大和不可抗拒。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雷霆”、“像雪花”,通过丰富的比喻使得景象更加生动。
- 拟人:将山峰“震欲摧”,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给人以音乐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写险绝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脆弱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奇观的感悟。
意象分析:
- 泉水: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力量。
- 悬崖:代表险峻与不可逾越的界限。
- 山峰:象征大自然的雄伟与崇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泒泉”在诗中指的是: A. 高山流水
B. 急流的泉水
C. 平静的湖泊 -
全诗中体现了哪种自然现象的威力? A. 风
B. 雷电
C. 水流 -
诗中如何描绘行人受到的影响? A. 感到高兴
B. 被惊吓
C. 忘记了周围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杨万里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庐山谣》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杨万里更强调自然的威力及人对其的震撼,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沉醉与向往。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