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沈助教同宿湓口夜别诗》

时间: 2025-01-04 09:02:56

我为浔阳客。

戒旦乃西游。

君随春水驶。

鸡鸣亦动舟。

共泛湓之浦。

旅泊次城楼。

华烛已消半。

更人数唱筹。

行人从此别。

去去不淹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沈助教同宿湓口夜别诗 何逊 〔南北朝〕

我为浔阳客。戒旦乃西游。君随春水驶。鸡鸣亦动舟。共泛湓之浦。旅泊次城楼。华烛已消半。更人数唱筹。行人从此别。去去不淹留。

白话文翻译:

我作为浔阳的客人,清晨便开始向西旅行。你随着春水快速前行,鸡鸣时分也启动了船只。我们一起在湓口的水边泛舟,夜晚停泊在城楼旁。华丽的蜡烛已经燃烧了一半,夜深人静时人们数着唱筹。行人从这里分别,各自离去不再停留。

注释:

  • 浔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
  • 戒旦:清晨,黎明时分。
  • 春水驶:形容水流迅速,如同春天的水流。
  • 鸡鸣:指清晨时分,鸡开始鸣叫。
  • 湓之浦:湓口的水边。
  • 旅泊:指船只停泊。
  • 华烛:华丽的蜡烛。
  • 更人:指守夜的人。
  • 唱筹:古代夜间计时的方式,通过唱筹来报时。
  • 去去:离去,离开。
  • 不淹留:不停留,不逗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逊,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这首诗是他在旅途中与友人沈助教分别时所作,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何逊与沈助教同宿湓口,准备分别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清晨的离别场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清晨离别的场景,通过“春水驶”、“鸡鸣亦动舟”等意象,生动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匆忙。诗中的“华烛已消半”和“更人数唱筹”进一步加深了夜晚的寂静和离别的氛围。最后两句“行人从此别,去去不淹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坚定决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为浔阳客。”:诗人自称是浔阳的客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所在地点。
  2. “戒旦乃西游。”:清晨便开始向西旅行,表明离别的时刻已经到来。
  3. “君随春水驶。”:你随着春水快速前行,形容友人离去的迅速。
  4. “鸡鸣亦动舟。”:鸡鸣时分也启动了船只,进一步强调时间的紧迫。
  5. “共泛湓之浦。”:我们一起在湓口的水边泛舟,回忆共同的经历。
  6. “旅泊次城楼。”:夜晚停泊在城楼旁,描绘夜晚的停泊场景。
  7. “华烛已消半。”:华丽的蜡烛已经燃烧了一半,暗示时间的流逝。
  8. “更人数唱筹。”:夜深人静时人们数着唱筹,增添夜晚的寂静氛围。
  9. “行人从此别。”:行人从这里分别,直接表达离别之情。
  10. “去去不淹留。”:各自离去不再停留,表达对未来的坚定决心。

修辞手法:

  • 拟人:“春水驶”将春水拟人化,形容水流迅速。
  • 对仗:“华烛已消半,更人数唱筹”在句式和意义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描绘清晨的离别场景和夜晚的停泊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坚定决心。

意象分析:

  • 春水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迅速。
  • 鸡鸣:象征清晨的到来和离别的时刻。
  • 华烛:象征夜晚的寂静和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浔阳”是指现在的哪个城市? A. 江西省九江市 B. 湖北省武汉市 C. 江苏省南京市 D. 浙江省杭州市 答案:A

  2. 诗中的“春水驶”形容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景色 B. 水流迅速 C. 春天的气息 D. 春天的花朵 答案:B

  3. 诗中的“华烛已消半”暗示了什么? A. 夜晚的寂静 B. 时间的流逝 C. 蜡烛的质量 D. 夜晚的欢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 王维的《送别》: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诗词对比:

  • 何逊的《与沈助教同宿湓口夜别诗》与杜甫的《赠卫八处士》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何逊的诗更加简洁明快,而杜甫的诗则更加深沉内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何逊诗集》:收录了何逊的全部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