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 有寄》
时间: 2025-01-17 09:51: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壶中天 有寄
作者: 李恰 〔清代〕
天街寒月,隔碧城十二,相思消瘦。
约略银墙西去路,隐隐雷声车走。
绿意能通,红腔细拍,半醉春微逗。
湘帘低卷,篆香吹漾巾袖。
念否杜牧凄凉,困眠纸帐,一榻灯如豆。
屈戌重关飞不到,默数朦胧残漏。
有梦都遮,无愁与诉,欲睡沈吟又。
虚阑踯躅,冻梅有鹤同守。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月光照耀着天街,隔着碧绿的城墙已经十二里,思念让人日渐消瘦。
模糊的银色墙壁指向西方的归路,隐约间听到雷声和车轮的声音。
春天的绿意在空气中弥漫,细腻的红腔轻声拍打,微醉的春意让我轻轻逗留。
湘帘微微卷起,篆香飘荡在我的袖子间。
想念杜牧的凄凉,他在纸帐中困倦地沉睡,灯光如豆般微弱。
屈戌的重关遥不可及,默默数着朦胧的时光流逝。
即便有梦也难以遮掩,心中无愁可诉,想要入睡又不知沉吟何处。
在虚幻的阑干踟蹰,冻梅与白鹤共同守护着这一片宁静。
注释:
- 天街:指的是天上的街道,象征着人间与天界的连接。
- 寒月:形容月亮清冷的光辉,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相思消瘦:思念的愁苦使人憔悴。
- 银墙: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景象。
- 湘帘:指湘水边的帘子,带有诗情画意。
- 杜牧:唐代诗人,以其深情的作品而闻名,这里提到他代表了孤独和凄凉的情感。
- 灯如豆:形容微弱的灯光,暗示寂静的夜晚及心情的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恰,清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绘自然与人文情怀。他的诗风往往细腻、婉约,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可能反映了作者在孤寂夜晚的思考与情感,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壶中天 有寄》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诗人在寒冷的月夜中,透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出对相思之苦的深切体会。诗的开头“天街寒月”,即以景引情,寒冷的月光不仅营造了孤独的氛围,还象征着内心的孤寂。接下来“隔碧城十二,相思消瘦”,将思念的距离与心灵的疲惫紧密联系,展现了思念带来的痛苦。
诗中多次提到声音与色彩的细节,如“隐隐雷声车走”和“篆香吹漾”,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杜牧的提及,则是对诗人自身经历的反思,暗示着孤独与时间的无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流畅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和对往事的怀念,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街寒月:描绘夜晚的月光,营造出冷清的气氛。
- 隔碧城十二,相思消瘦:思念的遥远使人感到无比消瘦,暗示情感的苦涩。
- 约略银墙西去路:银墙象征着月光,指向归路,表达希望与无奈。
- 隐隐雷声车走:细腻的听觉描写,使人感受到外界的动静与内心的孤寂。
- 绿意能通,红腔细拍:春天的气息唤起人们的感知,带来一丝生机。
- 湘帘低卷,篆香吹漾巾袖:细腻的生活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 念否杜牧凄凉:提到杜牧,表明对过去的怀念和同情。
- 困眠纸帐,一榻灯如豆:昏暗的灯光和困倦的状态,体现内心的孤独。
- 屈戌重关飞不到:象征着无法抵达的远方和无尽的思念。
- 默数朦胧残漏:表现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迷茫。
- 有梦都遮,无愁与诉:即使有梦也无法掩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欲睡沈吟又:内心矛盾,想入睡却又难以平静。
- 虚阑踯躅,冻梅有鹤同守:最后用意象表现孤独的守望与思念的坚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灯如豆”,形象地描绘了灯光的微弱。
- 拟人:如“冻梅有鹤同守”,将梅花与白鹤赋予了守护的属性,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念否杜牧凄凉,困眠纸帐”,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思念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反映了孤独、思念与时间流逝的主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意象分析:
- 寒月:象征孤独,宁静而冷清的夜晚。
- 碧城:代表思念的对象,象征着距离与隔阂。
- 银墙:象征月光的柔和与无情。
- 杜牧:象征着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惆怅。
- 湘帘:带有江南水乡的柔情,体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
- 冻梅与鹤:象征坚守与孤独,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天街寒月”中的“寒月”指的是什么?
A. 温暖的阳光
B. 清冷的月光
C. 明亮的星星
D. 迷人的晚霞 -
诗中提到的“杜牧”主要代表什么情感?
A. 快乐
B. 迷茫
C. 凄凉与思念
D. 期待 -
“灯如豆”是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排比
D. 对仗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思念的情感。
- 李白《静夜思》:探讨孤独与思念的主题,与本诗相似。
诗词对比:
与杜牧的《秋夕》相比,李恰的《壶中天 有寄》在意象的运用上更加细腻,情感上更加深沉,而杜牧则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两者都反映了孤独和思念的主题,但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恰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