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赛神
作者: 陆游 〔宋代〕
落日林间萧鼓声,
村村倒社祝西成。
扶翁儿大两髦,
溉水渠成千耦耕。
家受一廛修本业,
乡推三老主齐盟。
日闻淮颍归王化,
要使新民识太平。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落日时分,林间传来鼓声,村庄中纷纷举行祭祀,祝愿西方的神灵能够成全。扶着老人的孩子们,头上扎着两个髦髻,灌溉水渠,成千上万的耕牛在田间耕作。每家每户都在努力修整自己的事业,乡里的老人们齐心协力,建立共同的盟约。听说淮河和颍河地区都归于王化,这样可以让新百姓明白太平的日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萧鼓声:指祭祀时使用的乐器声。
- 倒社:指村落中的祭社活动。
- 祝西成:祝愿西方的神灵成全他们的愿望。
- 扶翁:指扶着老人,体现对长辈的尊重。
- 髦:一种发型。
- 溉水渠:灌溉水渠,指农田灌溉的设施。
- 耦耕:成双成对的牛在田里耕作。
- 三老:指乡里的年长者或德高望重的人。
- 王化:指政治的治理与安定。
- 新民识太平:新一代的百姓要知道太平的生活。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淮颍”指的是古代的水域,象征着国家的治理与安定。历史上,淮河流域较为繁荣,诗人借此表达对国家安宁、百姓幸福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作以豪放、激昂著称,常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内忧外患,他的诗歌多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国家兴亡的思考。此诗写于他晚年,反映了他对乡村生活的关心及对新民教育的呼唤。
诗歌鉴赏:
《赛神》是一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村庄祭祀的景象,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诗的开头以“落日林间萧鼓声”引入,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宁静的氛围,鼓声与落日交织,仿佛在传达着一种神圣的祭祀仪式。
诗中描绘的村庄生活,展现了人们的勤劳与团结。“扶翁儿大两髦”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村民们扶持长辈,传承文化的情景,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与对未来的希望。而“溉水渠成千耦耕”则通过具体的农事活动,反映了乡村生活的丰收与安宁。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诗人对社会和谐、百姓安乐的深切期望,尤其是最后两句,更是直指政治的治理与安定,表达了对新一代百姓教育的重视。陆游通过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人文关怀与时代责任感,体现了他作为士人的良知与担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日林间萧鼓声:描绘了夕阳西下,林间传来祭祀的鼓乐声,营造出庄重的氛围。
- 村村倒社祝西成:各村庄举行祭祀,祝愿西方的神灵保佑。
- 扶翁儿大两髦:描写扶着老人的孩子,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
- 溉水渠成千耦耕:农田灌溉,牛只成双耕作,反映出农村的繁忙景象。
- 家受一廛修本业:每家都在努力经营自己的事业,体现出勤劳的精神。
- 乡推三老主齐盟:乡里的老人共同倡导,建立共同的盟约,显示出社区的团结。
- 日闻淮颍归王化:听闻淮河流域归于王化,暗示社会政治的安定。
- 要使新民识太平:希望新一代的百姓能够识别和珍惜太平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落日”与“萧鼓声”的结合,隐喻岁月的流逝与人们的祭祀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萧鼓声”、“水渠”、“耦耕”等,营造出浓厚的农村气息,表现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渴望,展现了诗人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也暗示着光辉与希望的转瞬即逝。
- 萧鼓声:代表祭祀的庄重与神圣。
- 扶翁:象征对传统和长辈的尊重。
- 水渠:象征着农业文明的基础与乡村生活的繁荣。
- 三老:代表村庄的智慧与团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 A. 祝愿丰收
B. 祭奠先人
C. 祝愿神灵成全
D. 迎接新年的到来 -
“扶翁儿大两髦”中的“髦”指的是: A. 头发
B. 手脚
C. 衣服
D. 鞋子 -
诗中提到的“淮颍”主要象征: A. 农田
B. 国家安宁
C. 水源
D. 传统文化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百姓安乐的期盼。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描绘乡土的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陆游 vs. 杜甫
二者皆为历史悠久的诗人,陆游的《赛神》侧重乡村生活与祭祀,表达对民生的关心;而杜甫的《春望》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悲愤,展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陆游诗文选》
- 杜甫《杜甫诗集》
- 《宋词三百首》
- 研究陆游及其作品的相关论文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