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而秀》

时间: 2024-12-29 17:13:01

吴都佳丽苗而秀。

燕样腰身。

按舞华茵。

促遍凉州、罗袜未生尘。

□□□□□□透。

歌怨眉颦。

张燕宜频。

□□□□、□□□□□。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苗而秀
吴都佳丽苗而秀,
燕样腰身,
按舞华茵。
促遍凉州罗袜未生尘,
透歌怨眉颦,
张燕宜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吴地的美女,身姿苗条而秀丽,宛如燕子般的纤细腰身,在华美的地毯上翩翩起舞。她的罗袜在凉州的舞台上未曾沾染尘埃,歌声透出她的怨愁,眉头紧锁,展现出一种情感的深邃,仿佛在诉说着她的心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苗而秀:形容女子身姿苗条而秀美。
  • 燕样腰身:比喻腰部细长,像燕子一样。
  • 按舞华茵:指在华丽的地毯上跳舞。
  • 促遍:迅速地、全面地。
  • 凉州:指凉州,古代地名,今甘肃省酒泉市。
  • 罗袜未生尘:意指她的袜子在舞动中没有沾上尘土,形象地表现出她的优雅与洁净。
  • :透出、显露。
  • 歌怨眉颦:她的歌声中带有怨愁,眉头紧锁,暗示内心的愁苦。
  • 张燕宜频:表现出燕子般的轻盈与频繁的舞动。

典故解析

  • 吴都佳丽:指代古代吴地的美女,表达了对吴地女子的赞美。
  • 燕样腰身:燕子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比喻纤细的身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贺铸(约 1052-1126),字方回,号阮亭,宋代著名词人,曾任官职,在文学上以词为主,风格清丽婉约,擅长表达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初期,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诗中描绘的吴地美女,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吴地的美女,展现了她们的婀娜身姿和内心情感。开头的“吴都佳丽苗而秀”一句,直接切入主题,展现了那种优雅而秀美的气质。接下来的“燕样腰身”则通过比喻,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女子的身形,仿佛在她们的舞动中,时间都为之停滞。诗中“按舞华茵”的描绘,不仅表现了舞蹈的优雅,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艺术生活的追求。

“促遍凉州罗袜未生尘”一句,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出女子在舞台上轻盈的步伐和从容的姿态,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而“透歌怨眉颦”则将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暗示了即便在美丽的外表下,内心却可能藏有忧伤与怨愁。

整首诗通过对舞者的描绘,不仅传达了对美的赞美,更引发了对人生情感的思考。在光鲜亮丽的表象背后,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情感纠葛,展现了贺铸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对人性的敏锐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都佳丽苗而秀:直接描绘吴地的美女,突显其纤细与秀美。
  2. 燕样腰身: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女子的身材。
  3. 按舞华茵:表现女子在华贵地毯上翩翩起舞的场景。
  4. 促遍凉州罗袜未生尘:强调舞者的轻盈与优雅。
  5. 透歌怨眉颦:表达女子内心的怨愁与无奈。
  6. 张燕宜频:展现舞者的轻盈与频繁的舞动,传递出一种动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燕样腰身”,生动形象。
  • 对仗:如“歌怨眉颦”与“张燕宜频”,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情感的细腻描写,使诗中的舞者具有人性化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女舞者的描绘,探讨了美与哀愁的对立,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美丽的外表下,可能隐藏着内心的怨愁,反映了人们对爱情与生活的复杂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吴都:象征着江南的美丽与繁华。
  2. 佳丽:代表女性之美,凝聚了对女性美的赞美。
  3. 燕样:象征轻盈与灵动,表达人们对优雅的追求。
  4. 华茵:象征高贵与华丽,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
  5. 罗袜:细腻的描写,体现出女子的优雅与洁净。
  6. 歌怨:内心情感的表达,暗示复杂的情感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吴都”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苏
    • B. 甘肃
    • C. 浙江
  2. “燕样腰身”中的“燕”比喻什么?

    • A. 细长的身材
    • B. 美丽的容貌
    • C. 舞蹈的优雅
  3. 诗中提到的“罗袜未生尘”意指什么?

    • A. 舞者的袜子非常干净
    • B. 舞者没有跳舞
    • C. 舞者身上的尘土很多

答案

  1. A. 江苏
  2. A. 细长的身材
  3. A. 舞者的袜子非常干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贺铸的《苗而秀》更侧重于对舞者的细腻描绘,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生活感受。两者都展现了女性之美,但侧重点不同,反映了各自的风格特点。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贺铸与他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