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潘鄮屋
作者: 陈允平 〔宋代〕
洛阳才解佩,过眼忽秋分。
四海一明月,千山共白云。
雁烟迷晓树,虫露湿香芹。
满纸相思字,临风欲寄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提到洛阳的佩饰,暗示诗人刚到洛阳,不久便感受到秋天的到来。接着,四海之内只有一轮明月,千山之中只有白云相伴,展现出一种孤独的意境。雁阵飞过,晨雾迷离了树木,虫鸣伴随着露水湿润了香芹,描绘出秋天的宁静气息。而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满纸的相思之情,想要在风中寄给远方的友人。
注释:
- 洛阳: 古代中国的重要城市,文化底蕴深厚。
- 佩: 指佩饰,这里隐喻与友人相聚的时光。
- 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一,象征秋天的开始。
- 四海: 指天下,表示普遍的情感。
- 雁烟: 指大雁飞过时留下的烟雾,描绘秋天的景象。
- 虫露: 指早晨的虫鸣和露水,象征宁静的自然环境。
- 相思字: 指表达思念之情的文字,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感。
- 临风: 在风中,表达寄信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为宋代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生活,颇具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际,正值秋分,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友情的珍贵。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映衬出自己的情感,渴望与友人分享内心的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首联“洛阳才解佩,过眼忽秋分”以洛阳为背景,引出秋天的来临,暗示时间的流逝。接下来的“四海一明月,千山共白云”则借助明月与白云,营造出一种广阔而孤独的意境,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在无边的时空中愈发强烈。
在描写自然时,诗人用“雁烟迷晓树,虫露湿香芹”来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雁阵和虫鸣暗示着季节的变迁,也是思乡情绪的映射。最后一句“满纸相思字,临风欲寄君”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满怀相思之情,希望通过文字传达给远方的友人,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思念。
整首诗融合了深厚的情感与优美的自然意象,展现了宋代诗人的情感细腻与艺术修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阳才解佩: 暗示诗人刚抵达洛阳,象征新的开始。
- 过眼忽秋分: 体现时间的迅速流逝,感慨人生无常。
- 四海一明月: 明月象征着普遍的思念,连接四方的情感。
- 千山共白云: 白云在山间漂浮,表明友人之间的距离。
- 雁烟迷晓树: 描绘清晨的景象,雁阵的飞过增添了孤独感。
- 虫露湿香芹: 细腻的自然描写,渲染出秋的气息。
- 满纸相思字: 表达内心的情感,诗人用文字记录思念。
- 临风欲寄君: 想要将思念之情寄给远方的朋友。
修辞手法:
- 比喻: “四海一明月”比喻思念的广泛。
- 拟人: “虫露湿香芹”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展现了人们在秋天面临的孤独与情感的渴望,传达了友情的重要性与时间无情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明月: 象征思念与团圆,同时也代表孤独。
- 白云: 代表远方与自由,增添诗的意境。
- 雁: 秋天的使者,带来思乡之情。
- 露水: 象征清晨的宁静与清新,暗示情感的细腻。
- 香芹: 代表自然的恬静与诗人的柔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洛阳才解佩”中的“佩”指的是: A. 佩饰
B. 佩刀
C. 佩服
D. 佩带 -
本诗中描绘的自然意象不包括: A. 明月
B. 白云
C. 大海
D. 香芹 -
“满纸相思字,临风欲寄君”表达了诗人的哪种情感? A. 愤怒
B. 思念
C. 快乐
D. 忧伤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陈允平的《怀潘鄮屋》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均表达了思念之情,但陈允平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加突出情感的深邃和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古典文学史》
这些参考书目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宋代诗人的作品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