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时间: 2025-01-09 00:12:50意思解释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原文展示: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白话文翻译:
细细品味您的诗篇,心中感到无比的惆怅。那悠扬的音律如同浩荡的天河,仿佛在讲述着洞庭湖的故事。千尺高的阴崖上,尘埃无法到达,唯有层层冰雪在积聚。初次见面时,寒风使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自古以来,许多美人都是薄命之人,留下了无尽的伤感月影。金屋里的温暖已然冷却,夜里弹奏着瑟瑟的乐声。离别的时刻,君家距离天际只有五尺的遥远。看那乘风而舞的鱼龙,正如风云变化般惨淡。遥望神州大地,白天的阳光消融了战场上残存的骸骨。感叹夷甫等人皆是清绝之才。午夜时分,悲风起舞,我听见铮铮的马蹄声在屋檐下回响。南北分裂,正是当前的现实。
注释:
- 细把君诗说: 细致地谈论您的诗作。
- 钧天: 指浩瀚的天空。
- 洞庭胶葛: 形容洞庭湖的波涛汹涌。
- 千尺阴崖: 高耸的阴暗山崖。
- 寒生毛发: 寒风袭来使人起鸡皮疙瘩。
- 金屋冷: 比喻曾经繁华的地方如今冷清。
- 夜调瑟: 夜晚弹奏瑟瑟的乐器。
- 夷甫: 指历史上的名士,常用来指代有才华的人。
典故解析:
- 佳人多薄命: 反映古往今来的美人命运多舛的悲剧,常见于古诗词中。
- 神州路: 指中国大地,常用来表达对国家的思考与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其词风格豪放、意象鲜明,常运用典故与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与友人杜叔高分别之时。诗中透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表露了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和对美人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是一首充满感情与哲思的词作。辛弃疾以细腻而深邃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惆怅与对友人的怀念。开头的“细把君诗说”让人感受到亲密的交流,随后转入对音律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音乐与自然的敏感。诗中对“佳人”的感叹,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尤其是对美人命运的无奈,兼具历史的悲凉感。
词中多次提及的“寒”、“冷”、“惨淡”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展现出辛弃疾对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此词不仅是对友人的送别,更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与感慨,情感层次丰富,意象鲜明,读来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细把君诗说: 表示与朋友切磋交流的愿望。
- 怅余音钧天浩荡: 再次感受到友人诗作的余韵,似浩荡的天空。
- 千尺阴崖尘不到: 高崖上无尘埃,象征着洁净和超脱。
- 乍一见寒生毛发: 意外的寒冷触动了身体的感受,表达了对离别的惊讶与无奈。
- 自昔佳人多薄命: 反映出古往今来的美人命运的无常。
- 金屋冷,夜调瑟: 形容曾经繁华的地方如今冷清。
- 去天尺五君家别: 离别之时,距离的遥远感呈现出心中的不舍。
- 看乘空鱼龙惨淡: 鱼龙之景象暗示着失落与悲凉。
- 叹夷甫诸人清绝: 对历史名士的感慨,彰显才华横溢却难以施展的无奈。
- 夜半狂歌悲风起: 深夜的狂歌与悲风交织,令人感到孤独与惆怅。
- 南共北,正分裂: 反映了国家分裂的现实,令人心痛。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音律比作浩荡的天河,生动形象。
- 拟人: 通过“寒生毛发”,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
- 对仗: 词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离别与怀念展开,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充满了对国家和命运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 代表孤独与惆怅。
- 金屋: 象征繁华与温暖的失去。
- 鱼龙: 自由与悲凉的象征。
- 夜风: 代表着无尽的思念与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的字是什么?
- A) 幼安
- B) 绍宗
- C) 君子
- D) 志远
-
诗中的“佳人”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女性
- B) 历史上的英雄
- C) 诗人的爱人
- D) 自然的象征
-
词中提到的“南共北”主要是指什么?
- A) 地理位置
- B) 国家分裂
- C) 友谊
- D) 自然现象
答案:
- A) 幼安
- A) 美丽的女性
- B) 国家分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诗词对比:
- 辛弃疾《贺新郎》与苏轼《水调歌头》对比: 两者均以离别与怀念为主题,但辛弃疾更多表现个人情感的纠葛,而苏轼则是对人事的哲思,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诗词全集》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