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成五言律诗三首》

时间: 2025-01-19 18:55:00

客有林泉趣,寻幽翦薜萝。

半山无石碍,此境得春多。

隔岸桃花坞,临溪竹箭波。

兹应是仙隐,鹤驭几时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有林泉趣,寻幽翦薜萝。
半山无石碍,此境得春多。
隔岸桃花坞,临溪竹箭波。
兹应是仙隐,鹤驭几时过。

白话文翻译

有客人喜欢林泉之趣,寻幽探胜,修剪着茂盛的薜荔。
半山之处没有石头的阻碍,这里春天的气息更加浓郁。
隔着河岸是桃花盛开的坞港,临近溪水的竹林随着波浪轻轻摇曳。
这里应该是仙人隐居的地方,不知何时会有仙鹤驾驭而过。

注释

  • 薜萝:一种藤本植物,常用于园艺。
  • 半山:指山的中部。
  • 桃花坞:盛开桃花的地方,常象征春天。
  • 竹箭波:竹子在水面上随波荡漾的样子。
  • 仙隐:隐居的仙人,指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祺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了他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他的诗语言清新,意境幽远,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览山水之间,感受自然的美好与宁静之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隐逸生活受到推崇,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又成五言律诗三首》中,蒋祺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山水如画的景象。诗的开头便引入了“客有林泉趣”,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在探索的过程中,诗人不仅欣赏了自然的美,也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诗中“半山无石碍,此境得春多”一句,传达出一种宁静、舒适的意境,表现出山水之间的和谐美。隔岸的桃花坞和溪边的竹子,再次渲染了春天的气息,使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生机。最后一句“兹应是仙隐,鹤驭几时过”,更是突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渴望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像仙人一样自在。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那份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欣赏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客有林泉趣:客人对山林和泉水的兴趣,暗示了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
  2. 寻幽翦薜萝:探索幽深的地方,修剪茂密的薜荔,展现了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
  3. 半山无石碍:山半部没有石头的阻碍,使得环境更加开阔。
  4. 此境得春多:这个地方的春天气息浓厚,寓意生机勃勃。
  5. 隔岸桃花坞:隔着河岸是桃花盛开的地方,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6. 临溪竹箭波:竹子随着溪水的波动摇曳,描绘出自然的动感。
  7. 兹应是仙隐:这里应该是仙人隐居的地方,表达对超然生活的向往。
  8. 鹤驭几时过:不知何时会有仙鹤驾驭过来,渴望与仙人相会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仙人隐居相联系,暗示理想的隐逸生活。
  • 对仗:如“隔岸桃花坞,临溪竹箭波”,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桃花”、“竹箭”等意象,丰富了诗的层次与内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内心的宁静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体现了对自然和谐共存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林泉:象征自然之美与宁静。
  • 桃花:代表春天,生命的复苏,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 :象征坚韧与清雅,代表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仙隐:理想的隐逸生活,象征着超脱与自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薜萝”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藤本植物
    c) 一种树木

  2. 诗中描绘的“桃花坞”象征着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3. “兹应是仙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城市的厌倦

答案

  1. b) 一种藤本植物
  2. b) 春天
  3.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山水自然的美,表达隐逸生活的心境。
  • 李白《将进酒》:虽主题不同,但同样表现了诗人的情感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山水诗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