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

时间: 2025-01-04 09:19:41

山游穷日返,绝胜数天平。

伟石皆人立,欹崖忽鸟惊。

僧龛云共住,樵路鹿兼行。

耳畔犹虚响,淙淙落涧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游穷日返,绝胜数天平。
伟石皆人立,欹崖忽鸟惊。
僧龛云共住,樵路鹿兼行。
耳畔犹虚响,淙淙落涧声。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在游览中已到日落的时分,远望胜过其他高山。
巍峨的巨石像人一样矗立,倾斜的山崖突然惊动了飞鸟。
僧人的舍所与云彩共存,樵夫的小路上鹿群也时常出现。
耳边仍然回响着,潺潺的溪水流落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游穷:游览到尽头。
  • 绝胜:远胜于,胜过。
  • 伟石:高大的石头。
  • 欹崖:倾斜的悬崖。
  • 僧龛:和尚的住处。
  • 樵路:砍柴的道路。
  • 虚响:空灵的声音,似有似无。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经典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反映出山水诗的传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图河,字景涵,清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融入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顾图河游览天平山时,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清代是文人游览山水、吟咏山水的盛行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体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天平山》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示了自然的雄伟与宁静,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天平山的深刻感受。首句“山游穷日返”即以动态的游览引入,渲染出日落时的美丽景象,仿佛在告诉读者,时光的流逝使得山的美景愈发显得珍贵。接下来的“绝胜数天平”则直接表明了天平山的独特地位,超越了其他高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

“伟石皆人立,欹崖忽鸟惊”则呈现出一种生动的景象,巨石如人立于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倾斜的悬崖又惊动了飞鸟,体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僧龛云共住,樵路鹿兼行”则描摹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僧人、樵夫与自然动物的相遇,营造出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最后一句“耳畔犹虚响,淙淙落涧声”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耳边的水声映衬出环境的宁静与深远,给人以思索与回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的交融,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游穷日返:游览到山的尽头,太阳也回到了山的另一边,暗示时光的流逝与游览的尽兴。
  2. 绝胜数天平:比起其他山峰,这座山胜出很多,表达了对天平山的赞美之情。
  3. 伟石皆人立:巍峨的石头屹立如人,形象生动,展现了自然的壮丽。
  4. 欹崖忽鸟惊:倾斜的悬崖下,鸟儿被惊吓而飞起,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5. 僧龛云共住:和尚的房舍与云彩共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6. 樵路鹿兼行:樵夫的路上,鹿群也出现,描绘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
  7. 耳畔犹虚响:耳边仍然回响着空灵的声音,给人以神秘与宁静的感觉。
  8. 淙淙落涧声:溪水潺潺的声音增添了诗的韵律感,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伟石皆人立”,将石头比作人,生动形象。
  • 拟人:如“鸟惊”,赋予自然以生命与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如“云共住,鹿兼行”,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对自然美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高远与稳固,体现自然的伟大。
  • :象征着坚毅与恒久,表现自然的力量。
  • :象征着自由与灵动,传达生命的活力。
  • 鹿:象征着温柔与和谐,体现人与自然的亲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山游穷日返”是什么意思? A. 山的尽头
    B. 游览结束时日落
    C. 只是在山上游玩
    D. 以上皆是

  2. “伟石皆人立”中的“伟石”意指什么? A. 大石头
    B. 高人
    C. 树木
    D. 小动物

  3. 诗中提到的“耳畔犹虚响”是指什么? A. 水声
    B. 风声
    C. 鸟叫
    D. 人声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同样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与和谐,表现出隐逸的生活情趣;而李白的《庐山谣》则更侧重于豪放气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壮丽的感受。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风格各有不同,前者温婉细腻,后者奔放豪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顾图河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与精神》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