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补阙西亭晚宴》

时间: 2024-12-29 19:53:28

虫声已尽菊花乾,共立松阴向晚寒。

对酒看山俱惜去,不知斜月下栏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虫声已尽菊花乾,共立松阴向晚寒。对酒看山俱惜去,不知斜月下栏干。

白话文翻译:

虫儿的声音已经停止,菊花在秋风中显得干枯。我们一同在松树的阴影下,面对晚上的寒气。对着酒杯看着山景,大家都为即将逝去的美景而感到惋惜,却不知夕阳西下后,月亮已经在栏杆下悄然升起。

注释:

  • 虫声:指秋天虫鸣的声音,暗示时节的变换。
  • 菊花:象征秋天,菊花在这时常常是干枯的状态。
  • 松阴:松树的阴影,代表宁静和幽雅的环境。
  • 对酒:饮酒,是一种聚会和欢聚的表现。
  • 斜月:指夕阳西下后,初升的明月,暗示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平不详,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刘补阙西亭晚宴》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繁荣,士人聚会常常伴以杯酒歌唱,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亲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淡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感受,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开头两句“虫声已尽菊花乾”便设定了一个宁静而略显凄凉的氛围,虫声的消失不仅是自然界的变化,也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短暂。菊花的干枯则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萧瑟,展现出一种岁月的无情。

接下来的“共立松阴向晚寒”则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松树阴下聚会的情景,松树的阴影为他们提供了一丝凉爽与安慰,但也暗示着晚上的寒意,表现了时节的变迁与寒冷的逼近。对酒而歌,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惆怅。最后两句“不知斜月下栏干”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聚会的愉悦与美景总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月亮的升起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一切。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人生、时间流逝的思考,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虫声已尽菊花乾:虫声的消失和菊花的干枯,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和生命的衰败。
  • 共立松阴向晚寒:诗人与友人一起在松树阴下,感受晚上的寒意,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对酒看山俱惜去:饮酒时,大家都在惋惜美好时光的流逝,体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 不知斜月下栏干:在沉浸于美景与酒意中,未曾察觉月亮已升起,暗示着时间在悄然流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虫声已尽”与“菊花乾”,形成对照,增强诗的音乐感。
  • 意象:虫声、菊花、松阴、斜月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秋天傍晚场景,传递出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虫声:暗示秋天的静谧,象征生命的短暂。
  • 菊花:象征秋天的时节,蕴含着孤寂之美。
  • 松阴:代表隐逸的生活和宁静的环境。
  • 斜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虫声的消失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短暂
    • B. 秋天的来临
    • C. 诗人的悲伤
    • D. 以上皆是
  2. “共立松阴”的意象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友情的温暖
    • B. 生活的艰辛
    • C. 对自然的崇敬
    • D. 对人生的无奈
  3. 诗中“斜月”升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生活的希望
    • B. 时间的流逝
    • C. 未来的迷茫
    • D. 友情的坚固

答案:

  1. D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描写自然景色,但更强调壮阔的景象与人生的追求。
  • 《月下独酌》:表现了对孤独的感悟,情感基调与朱庆馀的作品相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名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