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什十首 其五》

时间: 2025-01-17 09:38:59

深斋尝独处,讵肯厌秋声。

翠筱寒愈静,孤花晚更明。

每因逢石坐,多见抱书行。

入夜听疏杵,遥知耿此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深斋尝独处,讵肯厌秋声。
翠筱寒愈静,孤花晚更明。
每因逢石坐,多见抱书行。
入夜听疏杵,遥知耿此情。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书斋中我时常独自一人,怎会厌倦这秋天的声音呢?
翠绿的竹子在寒风中愈显静谧,孤零零的花朵在晚霞中更加明艳。
每次坐在石凳上,常常能看到有人抱着书本走过。
入夜时分,听到远处那稀疏的杵声,便遥想起我内心的情感。

注释:

  • 深斋:幽静的书房或书斋。
  • 讵肯:难道会。
  • 翠筱:指青翠的竹子。
  • 寒愈静:寒冷的环境使得竹子更加静谧。
  • 孤花:孤零零的花朵。
  • 多见:常常看到。
  • 疏杵:稀疏的杵声,指的是晚上用杵捣东西的声音。
  • 耿此情:遥想起心中思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唐代诗人,生活于盛唐时期。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季,诗人身处于深邃的书斋中,感受到秋天的气息与静谧,表达了对秋景的欣赏与内心情感的思索。

诗歌鉴赏:

朱庆馀的《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什十首 其五》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诗。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传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开篇的“深斋尝独处”,显示出诗人的孤独与宁静,在这样一个幽静的环境中,诗人并不厌倦秋天的声音,反而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和。接下来的“翠筱寒愈静,孤花晚更明”通过对竹子和花朵的描写,表现了秋天的清冷与美丽。竹子在寒冷中愈加静谧,孤花在夕阳下愈加鲜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每因逢石坐,多见抱书行”则揭示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与思考,石凳上的静坐让他能见到许多人抱书而行,这不仅是对生活的观察,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渴求。最后一句“入夜听疏杵,遥知耿此情”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远处的杵声让诗人不禁想到自己的情感,这种微妙的联系让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共鸣。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诗人心境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深斋尝独处:描写诗人身处幽静的书斋,常常独自一人。
  2. 讵肯厌秋声:诗人强调自己并不厌倦秋天的声音,反而感到愉悦。
  3. 翠筱寒愈静:秋天的寒冷让竹子显得更加静谧。
  4. 孤花晚更明:孤零的花朵在晚霞中显得格外明亮。
  5. 每因逢石坐:诗人常常坐在石凳上。
  6. 多见抱书行:在这里常常见到人们抱着书本走过。
  7. 入夜听疏杵:夜晚时分,听到远处清脆的杵声。
  8. 遥知耿此情:这声音令诗人想起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孤花”与“翠筱”比喻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静谧。
  • 拟人:将秋天的声音与诗人内心情感进行关联,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寒愈静”和“晚更明”,形成了美丽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秋天的抒情与自我情感的思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孤独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深斋:代表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秋声:象征着秋天的气息与思绪。
  • 翠筱:代表自然的清新与静谧。
  • 孤花:象征着孤独与美丽。
  • 疏杵:代表夜晚的宁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哪个环境中独处?

    • A. 山林
    • B. 深斋
    • C. 河边
    • D. 庭院
  2. 诗中提到的“孤花”在什么情况下更显明亮?

    • A. 早晨
    • B. 中午
    • C. 晚霞
    • D. 雨天
  3. 诗人入夜时听到的声音是?

    • A. 鸟鸣
    • B. 杵声
    • C. 风声
    • D. 人声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与内心的感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思考。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都有对孤独的思考,但朱庆馀的作品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情感与观察,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和谐与自我归隐的理想。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相关学术论文与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