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拾遗赴阙》

时间: 2025-01-01 16:05:43

清貌淩寒玉,朝来拜拾遗。

行承天子诏,去感主人知。

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

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崔拾遗赴阙
作者: 朱庆馀 〔唐代〕

清貌淩寒玉,朝来拜拾遗。
行承天子诏,去感主人知。
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
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你清秀的容貌如寒玉般剔透,今天早晨我特意来拜访你。你受命于天子,前去感恩那位知遇之人。佩剑的日子已经分开,只有在风霜中独自伫立的时候。名声再高也无法长久停留,这并不是与九霄相期的缘故。


注释

  • 清貌:指清秀的容貌。
  • 淩寒玉:形容美貌如寒玉,清冷而美丽。
  • 拜拾遗:这里的“拾遗”是指崔氏的官职,表示尊敬地拜访。
  • 行承天子诏:受天子之命出行。
  • 去感主人知:前去感谢知遇之人。
  • 剑佩分班日:形容佩剑的日子已经过去,可能指要分别的时刻。
  • 风霜独立时:在风霜中独自伫立,形容孤独。
  • 名高住不得:声名再高也无法长久停留。
  • 非与九霄期:不是与高远的理想相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庆馀是唐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崔氏赴阙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崔氏的良好祝愿与惜别之情。阙指的是朝廷,崔氏受到天子的召唤,意味着他即将获得更高的官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丽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对友人崔氏的祝福与惜别之情。开头两句以“清貌淩寒玉”形象地展现了崔氏的美丽,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友人外貌的赞美,结合“朝来拜拾遗”则体现了诗人与崔氏的亲密关系。接着,诗人提到崔氏受命于天子,去感恩那位知遇之人,显示出对崔氏前途的美好祝愿。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用“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展现了崔氏即将离去的孤独感,佩剑的日子暗示着崔氏的身份和责任,而“风霜独立时”则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最后一句“名高住不得,非与九霄期”则点明了诗的主题:即使名声再高,也不能长久停留,人生如梦,无法与高远的理想相期。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增添了诗的哲理深度,使得整首诗既有情感的细腻,又有思想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貌淩寒玉:描绘了崔氏的美丽,清秀而冷艳。
  2. 朝来拜拾遗:表明诗人早晨专程来拜访崔氏。
  3. 行承天子诏:崔氏被天子召唤,表明其前途光明。
  4. 去感主人知:崔氏去感谢能够知遇的主人,显示人际关系的珍贵。
  5. 剑佩分班日:佩剑的日子已到,象征着崔氏即将投身于更高的职务。
  6. 风霜独立时:独自面对此去此来的风霜,暗示孤独与艰辛。
  7. 名高住不得:即使声名显赫,也不可能长久停留。
  8. 非与九霄期:人生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展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无奈。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清貌淩寒玉”)、对仗(“剑佩分班日,风霜独立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崔氏的祝福与惜别,以及对人生无常和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情感与对命运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寒玉:象征着清冷而美丽的外表。
  2. 剑佩:代表着身份和责任,体现了士人的气节。
  3. 风霜:象征人生的艰辛与孤独。
  4. 九霄:代表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朱庆馀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崔氏受到什么人的召唤?

    • A. 朋友
    • B. 天子
    • C. 家人
    • D. 自己
  3. “剑佩分班日”中的“剑佩”象征什么?

    • A. 美貌
    • B. 权力与责任
    • C. 友情
    • D. 财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2. 《送友人》 - 李白
  3.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朱庆馀的《送崔拾遗赴阙》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者都展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惜别,但王勃的诗更侧重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而朱庆馀则在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唐诗鉴赏辞典》
  3.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这些书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