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成不施丹雘唯纸窗水屏萧然如野人之居偶作》

时间: 2025-01-04 11:25:21

高栋虚窗五月凉,客来扫地旋焚香。

白云低绕明月观,涨海东流清暑堂。

病久渴心思沆瀣,梦回余念属潇湘。

老人夫妇修行久,此处从今是道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栋虚窗五月凉,
客来扫地旋焚香。
白云低绕明月观,
涨海东流清暑堂。
病久渴心思沆瀣,
梦回余念属潇湘。
老人夫妇修行久,此处从今是道场。

白话文翻译:

在高高的屋檐下,虚空的窗子透出五月的凉意,
客人来到这里,打扫庭院后点起香来。
白云在明亮的月光下低低地环绕,
涨潮的海水向东流淌,清凉的暑气弥漫在堂内。
我因病已久,心中渴望着沆瀣的清凉,
梦中回想起潇湘的余念。
这对老人夫妇在此修行已久,从今以后这里将成为他们的道场。

注释:

  • 高栋:高高的屋顶。
  • 虚窗:空旷的窗子,形容窗户没有遮挡。
  • 焚香:点燃香火,古人常用以祈祷或静心。
  • 白云明月:自然景象,象征宁静与美好。
  • 涨海:海水上涨,形容潮汐的变化。
  • 沆瀣:指湿气,常用来形容清凉的水气。
  • 潇湘:指湘江水域,寓意美好的回忆与故乡。
  • 道场:修道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在文学上以诗、文、词俱佳而闻名,尤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他晚年时期,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的环境与生活状态,体现了他追求清静、淡泊的心境。

诗歌鉴赏:

苏辙的《堂成不施丹雘唯纸窗水屏萧然如野人之居偶作》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之美的诗。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清凉的环境,展现了高楼的虚窗、五月的凉意,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这种宁静感通过“焚香”和“白云低绕”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脱离尘世喧嚣的境地。

诗中提到的“涨海东流”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蕴含了时间流逝与生命无常的哲理。“病久渴心思沆瀣”一句,透露出诗人对清凉的渴望,象征着他内心对自由与清净的追求。最后,诗人以“此处从今是道场”作结,表明了他对这片净土的珍视,暗示着他希望在此地继续修行与追求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对理想的深刻思考,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是苏辙诗作中的佳作之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栋虚窗五月凉:高高的屋顶下,窗户通透,透出五月的清凉,暗示环境的恬静。
  2. 客来扫地旋焚香:客人到来,打扫庭院后点起香,体现出一种礼仪与宁静的生活氛围。
  3. 白云低绕明月观:白云在月光下环绕,营造出一种诗意的自然美景。
  4. 涨海东流清暑堂:潮水上涨,流向东边,清凉的空气弥漫在堂内,展现出自然与人居的和谐。
  5. 病久渴心思沆瀣:久病之下,心中渴望沆瀣的清凉,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渴望。
  6. 梦回余念属潇湘:梦中回想潇湘的美好,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感。
  7. 老人夫妇修行久,此处从今是道场:这对老人夫妇在此修行已久,暗示着这里的宁静与和谐将成为他们的道场。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云低绕”和“涨海东流”形成了对称的结构。
  • 比喻:将环境与心境相结合,使用自然景象来反映内心的渴望。
  • 意象:诗中通过“虚窗”、“明月”、“清暑堂”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心灵宁静的追求。诗人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高栋:象征高远的理想与目标。
  • 虚窗:代表开放的心态与对外界的接纳。
  • 白云、明月:自然的美好,象征宁静与和谐。
  • 沆瀣:寓意清凉与舒适的心境。
  • 潇湘:寄托思乡之情与对故土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高栋虚窗”所描绘的意境是什么?

    • A. 繁华热闹
    • B. 宁静幽雅
    • C. 忧伤孤独
  2. “客来扫地旋焚香”中的“焚香”主要用作什么?

    • A. 祈祷
    • B. 烹饪
    • C. 装饰
  3. 诗中提到的“潇湘”象征着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思乡之情
    • C. 友情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静夜思》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鹿柴》(王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生活的情趣。
  • 《静夜思》(李白):同样充满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分析。
  • 《苏辙文集》:包含诗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