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

时间: 2025-01-19 19:13:10

绿野芳城路,残春柳絮飞。

风鸣骕骦马,日照老莱衣。

洛苑鱼书至,江村雁户归。

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
作者: 刘禹锡

绿野芳城路,残春柳絮飞。
风鸣骕骦马,日照老莱衣。
洛苑鱼书至,江村雁户归。
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送别之情。绿野和芳香的城市道路上,春天的柳絮在飞舞。风中传来骕骦马的鸣叫,阳光照耀着老莱的衣服。洛苑中带着鱼的书信已经送到,江边的雁阵也回到了家中。思念的心情望向淮水,双鲤鱼的出现却显得稀少。

注释:

  • 骕骦:一种名贵的马,常用来形容快速的马。
  • 老莱衣:指的是老莱子,他的衣服用来比喻年长的人。老莱子是古代传说中的贤人,以教子有方而闻名。
  • 鱼书:古代用鱼传递书信的方式,形象地表达了信息的到达。
  • 双鲤:鲤鱼象征着吉祥,双鲤暗示着美好的愿望,但这里强调其稀少,体现了思念之情的深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诗词和散文著称,风格豪放,语言清新,广泛涉及政治、人生、自然等多方面的主题。他的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

《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政治生涯的低谷期。在此背景下,诗人借送别朋友之际,抒发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送别的氛围。首联“绿野芳城路,残春柳絮飞”,描绘了一幅春日的美丽图景,绿意盎然的田野和芳香四溢的城镇,残春的柳絮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愁绪。接着,诗人以“风鸣骕骦马,日照老莱衣”来描绘送别时的情景,骕骦马的鸣叫与阳光下的老莱衣相映成趣,表现出一种活泼而又温暖的气氛。

中间两句“洛苑鱼书至,江村雁户归”则转换了视角,表达了友人离去后的空旷与寂寞。最后的“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更是点明了主题,思念之情通过对淮水的望望而加深,而双鲤的稀少则象征着对友人的期盼与思念,饱含着离愁别绪。

整首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对离别之苦的细腻描摹。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诗人成功地传达了普遍的人生哲理:离别是人生常态,而思念则是情感的永恒主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绿野芳城路:描绘春日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2. 残春柳絮飞:通过柳絮的飞舞,暗示春天即将结束,带来离别的感觉。
  3. 风鸣骕骦马:骕骦马的声音传递出送别的情景,生动而富有动感。
  4. 日照老莱衣:阳光照耀着老莱的衣服,传递出温暖和友好的情感。
  5. 洛苑鱼书至:鱼书的到来象征着信息的传递,友人的关心。
  6. 江村雁户归:江边的雁阵回家,象征着归属与团圆。
  7. 相思望淮水:思念之情通过望水而加深,情感深邃。
  8. 双鲤不应稀:双鲤的稀少象征着思念的珍贵与难得。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骕骦马”与“老莱衣”描绘送别的场景,生动形象。
  • 拟人: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押韵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与送别的场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伤,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温情与脆弱,呈现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野:象征生机与希望。
  • 柳絮:暗示离别与时间的流逝。
  • 骕骦马:象征力量与旅途的开始。
  • 老莱衣:体现温暖与关怀。
  • 鱼书:象征友谊与信息传递。
  • 双鲤:象征美好的愿望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骕骦”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鱼
    • B. 一种马
    • C. 一种鸟
    • D. 一种花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老莱衣”象征着____

  3. 判断题:诗中“双鲤不应稀”表达了思念之情的稀少与珍贵。

答案:

  1. B
  2. 温暖与关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刘禹锡的诗更加细腻,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而王之涣则更为豪放,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