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辄著微诚再》
时间: 2025-01-01 14:13: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家旄节付雄才,
百越南溟统外台。
身在绛纱传六艺,
腰悬青绶亚三台。
连天浪静长鲸息,
映日帆多宝舶来。
闻道楚氛犹未灭,
终须旌旆扫云雷。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旄节(指旗帜)寄托在有才之人手中,
百越的南海也隶属于朝廷的统治。
我身处于绛纱之中,传授六种文艺,
腰间悬挂着青色绶带,如同亚子的三台。
天际的波涛平静,长鲸沉浮,
映照着阳光,帆船满载着珍宝驶来。
听说楚地的氛围仍未消散,
最终必定会有旗帜驱散云雷。
注释:
- 旄节:古代军旗,象征着政权与力量。
- 雄才:具有杰出才能的人。
- 百越:古代南方的多个民族统称。
- 绛纱:一种红色的丝织品,用于衣服。
- 六艺:古代儒家所称的六种基本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 青绶:古代官员的标志,象征地位。
- 三台:指三台官职,古代的高官。
- 楚氛:指楚地的氛围,可能暗指楚国的影响力尚存。
- 旌旆:指军旗,象征着军事力量的威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晦庵,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与白居易齐名,主张“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贴近现实、关注民生。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对仗和排比。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对南方的统治加强时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富强和社会安宁的期盼。同时,诗中提到的楚地氛围未灭,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斗志。
诗歌鉴赏:
刘禹锡的《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辄著微诚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雄浑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从开篇提到的“汉家旄节”可以看出,诗人对汉代强盛的追忆与向往,继而引入“百越南溟”的表述,象征着南方的广阔和多元,暗示着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诗中“身在绛纱传六艺”,不仅表达了诗人自身的身份和责任,更反映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化传承的必要。而后面的“连天浪静长鲸息”,则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美好景象,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安定繁荣的氛围。
最后两句“闻道楚氛犹未灭,终须旌旆扫云雷”,则是对未来的展望,充满了斗志与信心,暗示着即使困难重重,最终也会迎来光明的未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展现了刘禹锡作为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令人倍感振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家旄节付雄才:汉朝的军旗寄托在有才华的人身上,表达对人才的渴望。
- 百越南溟统外台:百越地区归属朝廷的统治,显示国家的统一和强大。
- 身在绛纱传六艺:身处绛纱(表明地位高贵),传授六艺(强调教育与文化传承)。
- 腰悬青绶亚三台:腰间悬挂青色绶带,象征着地位和荣耀。
- 连天浪静长鲸息:描绘海面平静的景象,象征着安定。
- 映日帆多宝舶来:阳光照耀下,帆船满载珍宝,暗示经济繁荣。
- 闻道楚氛犹未灭:听说楚地的影响尚未消退,隐含历史的沉重。
- 终须旌旆扫云雷:最终会有军旗驱散云霾,寓意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旄节”比作国家力量的象征。
- 对仗:如“连天浪静,映日帆多”,展现了音韵的和谐美。
- 排比:通过列举“身在绛纱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增强了表达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统一与繁荣的期待,强调教育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与希望。诗人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寻自我定位,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变革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旄节:象征力量与政权。
- 南溟:象征南方的广阔与多元。
- 绛纱:象征身份与文化。
- 青绶:象征地位与荣耀。
- 长鲸:象征海洋的安静与富饶。
- 宝舶:象征经济繁荣与富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汉家旄节”指的是什么?
- A. 个人才能
- B. 军队的旗帜
- C. 教育内容
- D. 经济繁荣
-
“百越南溟统外台”中的“百越”是指:
- A. 北方地区
- B. 南方的多个民族
- C. 汉朝的统治
- D. 教育内容
-
整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历史的沉重感
- B. 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 C. 对个人才能的强调
- D. 对自然景象的描绘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刘禹锡的《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强调了对故土的思念与对未来的希望,但刘禹锡更侧重于国家的统一与繁荣,而白居易则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禹锡生平及其诗歌研究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