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 题虢国夫人素面朝天图》
时间: 2025-01-19 21:57: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烛影摇红 题虢国夫人素面朝天图
作者: 寇梦碧
影转参旗,百花春隔龙池晓。
天颜咫尺认依稀,还仗灵玑照。
毕竟承恩在貌。炫瑶妆修蛾淡扫。
青丝稳控,凤佩低摇,蝉云轻袅。
阿睹传神,繁华重忆唐天宝。
宣阳里外斗车风,策电千街笑。
钿粉筝尘尽杳。甚匆匆人天一觉。
惟馀新月,犹学宫眉,陈仓谁吊。
白话文翻译:
影子在灯光下摇晃,春天的花朵在龙池的清晨隔着远处。
近在咫尺的天颜,让我依稀认得,仍然仰仗着灵玑的照耀。
毕竟,承恩于美貌。妆容华丽,轻轻扫去如蛾的淡妆。
青丝稳稳地束起,凤佩轻轻摇动,蝉声轻袅。
我见到她的神态,繁华的景象让我重忆起唐天宝的盛世。
在宣阳的里外,马车的风声争斗,电光闪烁的街道充满笑声。
钿粉和纸鸢的尘埃已然消失,谁能记得匆匆而过的人生一觉?
唯剩新月,仿佛还在学习宫中的眉妆,陈仓又有谁来吊唁?
注释:
- 影转参旗:灯影在旗帜上摇曳。
- 龙池:古代的池塘,象征美丽的景色。
- 灵玑:指星辰,代表光明与照耀。
- 毕竟承恩在貌:最终的恩惠在于美貌。
- 炫瑶妆:华丽的妆容。
- 凤佩:凤形的佩饰,象征高贵。
- 阿睹:见到,目睹。
- 唐天宝:指唐代天宝年间,盛世繁华。
- 宣阳:指长安的一个地名。
- 钿粉筝:指装饰品与玩具,象征繁华已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寇梦碧,近代女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著称。她的作品多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古典诗词的韵味与现代思考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对古代美人图的感慨,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女性美的赞颂,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及社会女性地位的思考。
诗歌鉴赏:
《烛影摇红 题虢国夫人素面朝天图》是一首细腻而富有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烛光下摇曳的影子,营造出一种柔和而梦幻的氛围,引导读者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开篇的“影转参旗”与“百花春隔”,不仅描绘了初春的清晨,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模糊。接着,诗人通过“天颜咫尺认依稀”,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渴望,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使是近在咫尺的美丽,也可能因岁月而变得模糊。
诗中对虢国夫人素面朝天的描绘,展示了女性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尤其是“毕竟承恩在貌”,突出了美貌对于女性的重要性。诗句中的细腻描写,如“青丝稳控,凤佩低摇”,传达了一种优雅与从容的气质,也暗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最后,诗人通过“惟馀新月,犹学宫眉”将情感推向高潮,既有对过去繁华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思考与期许。整首诗在音韵上的和谐与意象上的丰富使其成为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影转参旗:灯光下的影子摇曳,表现出一种柔和的气氛。
- 百花春隔龙池晓:春天的花朵与清晨的龙池形成对比,传达出对春日美景的向往。
- 天颜咫尺认依稀:美丽的面容近在眼前,却因时间流逝而变得模糊。
- 还仗灵玑照:依靠星辰的光辉来照亮,把美的追求与宇宙相联系。
- 毕竟承恩在貌:强调美貌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流露出对外貌的无奈和依赖。
- 炫瑶妆修蛾淡扫:描写妆容的华丽与淡雅,表现女性的精致与优雅。
- 青丝稳控,凤佩低摇:细致描绘女性的发饰与佩饰,增添了女性的柔美形象。
- 阿睹传神,繁华重忆唐天宝:通过回忆唐代的繁华,表达对昔日辉煌的怀念。
- 宣阳里外斗车风,策电千街笑:描绘热闹的街景,表现出社会的繁荣。
- 钿粉筝尘尽杳:象征着繁华已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 甚匆匆人天一觉:感叹人生短暂,匆匆而过。
- 惟馀新月,犹学宫眉,陈仓谁吊:结尾用新月和宫眉的意象,表达对美的追求仍在,陈仓的哀叹则带有一些无奈和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影转”比作人生的变迁,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将影子、人和自然景象拟人化,使得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诗中句式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女性美的细腻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传达了对繁华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烛影:象征着人生的短暂与易逝。
- 龙池:代表着美好与宁静的环境。
- 青丝:象征女性的柔美与优雅。
- 凤佩:代表高贵与华丽。
- 新月:象征着新的希望与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龙池”象征什么? A. 繁华
B. 宁静
C. 忧伤
D. 未来 -
填空题:诗中“毕竟承恩在__”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青丝稳控,凤佩低摇”描绘的是女性的外貌形象。(对/错)
答案:
- B
- 貌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
- 《琵琶行》:与《烛影摇红》相似,均通过音乐描绘情感,但更注重叙述故事。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研究》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