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时间: 2025-01-04 07:36:20

粉蕊丹青描不得。

金针线线功难敌。

谁傍暗香轻采摘。

风淅淅。

船头触散双鸂鶒。

夜雨染成天水碧。

朝阳借出胭脂色。

欲落又开人共惜。

秋气逼。

盘中已见新荷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
作者:欧阳修 〔宋代〕

粉蕊丹青描不得。
金针线线功难敌。
谁傍暗香轻采摘。
风淅淅。
船头触散双鸂鶒。
夜雨染成天水碧。
朝阳借出胭脂色。
欲落又开人共惜。
秋气逼。
盘中已见新荷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与渔家生活,表达了对春夏交替、自然生机的赞美。词中提到的“粉蕊丹青”形容花朵的色彩和美丽,暗示了其难以用画笔描绘的绝美;“金针线线”则比喻细致的工艺,强调制作的艰难;“暗香轻采摘”则是对花香的轻柔追求。接下来描写了船只在水面轻轻划过,唤起了双鸂鶒的惊慌;夜雨让水面变得如同天水般碧绿,朝阳的光辉则赋予了景物胭脂般的色彩。最后,秋天的气息逼近,花盘中已经出现了新荷,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新生。

注释:

字词注释

  • 粉蕊:指花瓣的颜色,形容花的美丽。
  • 丹青:指绘画艺术,形容其难以描绘的美。
  • 金针线线:比喻精致的工艺,暗示制作的困难。
  • 暗香:指隐隐约约的花香,形容花的芬芳。
  • 鸂鶒:一种水鸟,常成双成对,象征着爱情。

典故解析

  • 暗香:常用以形容花的芳香,传达出一种幽静、雅致的气息。
  • 新荷:荷花的生长与新生,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风清新、婉约,受到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渔家傲》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的时期,诗人借助自然景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渔家傲》以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渔家生活与自然风光的和谐美。开篇以“粉蕊丹青描不得”便引出一种无可奈何的美感,暗示了自然的美丽不仅仅是工艺能描绘的。此句不仅让人感受到花朵的娇嫩和芬芳,更隐含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

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金针线线功难敌”展现了制作精致工艺的艰难,而自然的美却是轻易而来的。诗中描绘的船头轻触水面,带起双鸂鶒的惊飞,生动地再现了水乡生活的静谧与生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夜雨染成碧水,朝阳借出胭脂色,这些自然景象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四季变迁的美丽,更让人体会到生命的轮回与新生的希望。

全诗最后提及秋气逼近,盘中已见新荷,既是对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也是对生命的感悟。诗人在对自然的深情描绘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表现出一种无忧无虑的心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粉蕊丹青描不得:花瓣的色彩之美,连画家也难以描绘。
  2. 金针线线功难敌:制作精美工艺的难度,无法与自然之美相抗衡。
  3. 谁傍暗香轻采摘:谁在悄然靠近,轻轻采摘那隐隐的花香。
  4. 风淅淅:微风轻轻吹拂,声响如雨。
  5. 船头触散双鸂鶒:船头轻触水面,惊散了成双的水鸟。
  6. 夜雨染成天水碧:夜雨过后,水面呈现出如天空般的碧色。
  7. 朝阳借出胭脂色:朝阳的光辉给大地带来了如胭脂般的色彩。
  8. 欲落又开人共惜:花欲凋零,却又绽放,令人共惜。
  9. 秋气逼:秋天的气息渐渐逼近。
  10. 盘中已见新荷的:花盘中已然显现出新生的荷花。

修辞手法

  • 比喻:“金针线线”比喻细致的工艺,强调其难度。
  • 拟人:如“欲落又开”,赋予花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采用工整的对仗,使得节奏感强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珍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粉蕊:象征着娇嫩与美丽。
  • 金针线线:代表工艺与手艺,暗示制作的艰辛。
  • 暗香:隐喻自然的芬芳与神秘。
  • 鸂鶒:象征着爱情与伴侣的和谐。
  • 新荷: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谁傍暗香轻采摘”指的是谁在接近花香?

    • A. 渔夫
    • B. 诗人
    • C. 花鸟
  2. “金针线线功难敌”中的“金针线线”是指什么?

    • A. 渔网
    • B. 工艺
    • C. 花瓣
  3. 诗歌最后提到的“新荷”象征着什么?

    • A. 爱情
    • B. 生命的希望
    • C. 秋天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渔家傲》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以自然为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描绘渔家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而后者则在情感上更为细腻、深邃,表现出对过往时光的眷恋与感伤。两者均展现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对美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欧阳修相关研究文献
  • 《宋词三百首》
  • 诗词鉴赏相关书籍